培養孩子「你好我好共好」的健康心態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哈里斯的著作《我好,你好》強調了建立積極人際關係和擁有積極心態的重要性。他強調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口號:我好,你好,這不僅是一種語言形式,更代表一種態度,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

《今日心理學》專家指出,當孩子表達「我很好、我沒事」時,是否代表他們真的感到良好?有時候很可能是表面的宣稱,在孩子內心裡,其實是感覺到自己被忽視、被排斥。

父母的話語和對孩子的看法,有時候會讓孩子感到不被支持、不被肯定,使他們產生「你說得都對、都很好,但我不好」的想法。一些典型的負面話語包括:「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你怎麼這麼不成熟」、「你不懂事,想法太幼稚了」等等。

專家表示,這可能會使他們感到沮喪、缺乏自信,甚至可能導致沉默、不願主動表達感受和想法,或者產生消極性服從或叛逆的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的自我形象低、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價值,也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價值,或是孩子被迫在小小年紀就必須成為父母的身體或情感照顧者的時候,很可能會覺得父母「不好」,當然孩子也會「不好」,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承擔成人的照顧角色。

這些孩子長大後如果仍然感覺「我不好,你也不好」,在成人關係上很可能會避免親密關係或陷入高度衝突的關係。他們很難有安全感或為他人提供安全感,或許他們還是會強迫自己成為照顧者,但在這過程中,很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態,父母可以通過同理心、理解和引導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想法和需求。這包括傾聽孩子的意見,即使不能滿足每一個期待或想法,也要確保孩子感受到他們的聲音或看法是被重視、被尊重的。

同時,父母應該避免使用負面的言語,比如責備、批評或嘲笑等方式,或是對孩子施加過度的壓力,這樣的負面互動可能讓孩子感到不被接納,降低自尊心,甚至影響成人後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父母要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嘗試新的事物,並在面對困難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是受到重視的,這有助於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同時孩子也要知道「你很好」。他們需要看到父母有能力照顧自己的需要,包括實際需要和情感需要,而不是將這些負擔加諸在孩子身上。他們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也沒有人是完美的,但他們需要看見父母有工作能力,情緒穩定,能夠承認並修正他們的錯誤。這不僅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更有助於他們在成年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專家認為,除了「我好你好」,應該還要有「我們共好」的意識,這表示我們的家庭是穩固的,能夠一起承擔順境逆境,一同面對挑戰,即使彼此間還是會有衝突或失望,都不會動搖彼此的關係和連結。

孩子對於關係的中斷,相較於成人更敏感的,即使只是短暫的分離或小小的不和,都可能讓孩子感覺到緊張和壓力。因此,父母要時常向孩子展現愛,讓孩子確信:,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會使這愛消失或隔絕。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生之久,是建立在愛、尊重與連結上。這是做為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

你與孩子的關係?臨床心理學家列出幾個可測量的跡象:

1|孩子是不是夠在你面前表達生氣、悲傷或恐懼的能力?如果有,表示孩子對你有安全感。

2|當孩子受傷或面對問題時會找你嗎?如果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先找你,意味你已經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後盾,孩子感覺可以從父母獲得幫助和支持。

3|孩子可以和你討論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嗎?如果是,表示你是一個積極的父母,親子間有接納、開放、尊重的關係。

4|你對孩子行為不做批評回應或貼標籤,乃是專注在孩子本身的行為;不使用「壞」、「頑劣」、「貪心」和「懶惰」等負面話語。

5|你會設立界線和限制以保護孩子,並引導他們的行為?界線能幫助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重視,即使有時他們並不喜歡。

6|你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比如大聲責罵、反應過度、情緒失控等),修復與孩子的關係裂痕嗎?向孩子解釋你的強烈情緒阻礙了你該有的反應方式,有助於關係的修復。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