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境失意不失志!7症狀自我評量

主計處公布7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7月失業人數44.8萬人,失業率3.78%,創9個月新高;預估8月失業率因季節性因素還會微幅上升。

一波波疫情不斷創新失業人數,而疫情又似乎看不到終點。許多人在接連的經濟打擊中,不得不面對人生與環境的重大轉變,承受龐大的身心壓力。

身心科楊聰財醫師表示,倘若長期無法處理和調整壓力,會感到無力、絕望或是孤立等,甚至會出現失眠、恐慌、焦慮等身心症狀。更嚴重者,會失去生活的目標,甚至失去人際的社交動力,從環境障礙合併情緒行為障礙,引發「失志症候群」症狀。

所謂「失志症候群」,意思是「失去志氣」,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疫情帶來全球經濟的重大影響,有失志症候群症狀的人與日俱增。楊聰財醫師以資深國際導遊阿龍為例。

在疫情爆發之前,阿龍經常出國帶團,有很好的收入,生活很穩定,還貸款買了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未料疫情重創旅遊業,公司不堪負荷而停業,頓時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為了生活和還貸款,阿龍只好轉業從事基層的保全工作。

面對環境和人生的巨變,阿龍的情緒愈來愈低落,想法愈來愈負面,也開始覺得人生很沒有意義,睡不著覺,脾氣變得很煩躁、不耐煩,經常為小事和太太爆發激烈口角。在家人的勸說下阿龍接受了專業診療,診斷結果應該是「失志症候群」。

楊聰財醫師表示,這類型個案大部分對自我的要求高,以目標為導向,工作是生活的重心。因為透過努力工作來獲得個人的成就感,加上生活重心都放在工作,當突然沒有工作或經濟收入,或失去人生目標,就會出現「失志症候群」的身心症狀。

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

1.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2.覺得自己既難過又悲慘
3.對生活感到洩氣
4.感到焦慮、煩躁
5.覺得無望、無助
6.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7.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以上症狀如果出現五項或更多,可能有失志症候群症狀,務必要提高警覺。建議找朋友聊聊天,或是支持性成員,如教會的兄弟姊妹一起分享,抒解負面的情緒壓力。

倘若一直無法獲得緩解或降低壓力,就要適時尋找專業協助,以免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災難。

楊聰財醫師表示,在觀念上,一定要養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正確心理。同時平常就要養成一些好習慣,包括作息規律,睡眠充足,有好的運動習慣。

或是經常和三五好友說說話、唱唱歌。腹式呼吸是很好的的紓壓方法,睡前寫心情日記、感恩日記、快樂日記,也是相當有助益。

更重要的,平時就要多充實自己的才能,等到了機會來了,就可以好好掌握。

 

因為我知道我為你們安排的計畫。我的計畫不是要降禍給你們,而是要賜福給你們,使你們的未來充滿希望。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29:11

你們應該一無掛慮,凡是藉著禱告和祈求,以感恩的心將你們的需要告訴上帝。這樣,上帝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腓立比輸4:6-7

**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

 

(整理報導)

楊聰財 醫學博士

●楊聰才診所負責醫師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