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次,我不會再做的事

最近讀了一本很火的育兒書籍『媽媽的悔過書』,作者因著與青春期兒女的衝突,重新檢視過去的歷程,勇敢的做了改變,使親子關係得以恢復。回顧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日子,實在是酸甜苦辣、高潮迭起。不過,家中有第四個孩子最令人振奮的事情就是,每當看著他仍稚嫩的臉龐,無論是睡著的、還是在說話的模樣,很感恩在陪伴孩子成長的事上,我還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我想,如果時間再次重來,我不會再做的事:

一、在疲倦的狀況下,管教孩子。

記憶中,跟孩子有大衝突的狀況,通常都不是孩子犯了甚麼滔天大罪,而是當時的自己其實很需要休息、調整生活節奏、好好的坐下來喝口水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失當,其實只是壓垮我這隻累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在孩子犯錯時,當眾指責、處罰他。

孩子多、媽媽性急,常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就開罵。但當眾指責,在我們家的後遺症就是:其他手足也會在平時相處有衝突時,指出犯錯孩子之前的錯誤,甚至可能拿來揶揄嘲笑,造成彼此無法尊重、破壞關係;或是當另一個孩子也犯類似的錯誤時,容易輕看自己的過失,認為別人也這樣,我如此做沒有甚麼關係。

更重要的是,犯錯的孩子的自尊受損,面對眾人面前的責罵,往往感受到的不是指正,而是與父母關係的破裂。

三、在孩子耍懶時,叨唸催促他。

這是我這當媽媽最常犯的錯誤,因為看到孩子拖延,心就急。心一急,就忍不住開始叨叨碎念…想一想,我的童年時期,有沒有耍懶的時候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那個時候的我,會需要爸爸媽媽做甚麼,會讓我感到被幫助、陪伴呢?

我試過很多次(至少上百次),如果遇到這種狀況,我叨念孩子,70%他們會撐起懶軟的身子,不情願地去做事,順便帶著一張臭臉。30%就是衝突的開始,媽媽開始算舊帳、孩子開始回嘴……家裡開始上演八點檔劇。

老實說,以上的『不會再做的事』我不知已犯了多少次,始終記得每此事後覺得自己管教方式不妥時,心中那複雜難過的滋味,淚水裡的既虧欠、又懊悔,有時甚至懷疑自己適不適合做個母親…在數不清的失敗經驗中,我試著學習先照顧、重新整理自己,把這些經驗當作了解自己、恢復自己的機會,我的憤怒從何而來?裡面有恐懼嗎?有不信任嗎?給自己一點空間和時間,先安頓好自己,和知心的朋友家人聊聊,再重新邁步出發。

試著從孩子小的時候,建立起一些和他對話的習慣,聊天取代說教,理解與同理會創造出一些空間,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比較容易知道孩子目前的感受與歷程。甚或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剛剛的行為不恰當,能敞開心跟孩子道歉、溝通,更能修補彼此的溝通基礎。一路走來,漸漸體會與孩子互動與衝突中,其實是再次回顧自己童年經驗的寶貴機會,我更是從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把自己當作一本新書,一頁頁細讀。

我以為是我陪伴孩子,其實,是孩子陪我一起長大。

延伸閱讀:

分享:
Forester

兒時有不少志願與夢想,卻未想過能成為「母親」;從不婚不生 不認識神到被上帝的愛觸摸,開始迄今超過18年的「相一夫教四子」的絕妙挑戰生活。期待從陪伴孩子們成長,如同園丁育苗栽樹的生活經歷,記錄出一段段沉澱與反思。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