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喜歡你」,幫助孩子建立美好的友誼

旅居國外的朋友在臉書上發文尋求建議。原來,她八歲的女孩朵拉的男同學,有一次上台分享,表明他的願望是「長大後要跟朵拉結婚!」語畢,全班哄堂大笑!但朵拉卻當場羞紅臉,哭了起來!往後的兩個星期,那男孩經常主動接近朵拉,同儕知情卻無意的嬉笑,讓朵拉極度不適,種種狀況讓朵拉釋出對那男孩反感的訊息愈來愈烈。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女兒也同樣在低年級時發生類似的事。不一樣的是男孩不直接表明喜歡,反而經常以拉辮子、觸碰女兒的文具、幫女兒取外號,期望引起注意;而且還拉著其他男生幫腔作勢,因此女兒屢被觸怒的情緒與脾氣日漸攀升!

在幼兒至小學的階段,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與社會化的學習,學齡前後的兒童逐漸習得性別角色在文化中的現象、價值和行為過程,家庭、教養者或親近的成人,是最直接影響兒童對友誼認知與態度建立的關鍵者。當孩子提出學校生活的困擾,若盡可能認真且正面的回應孩子的情緒,這會幫助孩子在被同理、接納中,學習主動同理別人。不論事件的大小,建議關心孩子的父母,有必要先從各種角度了解全盤的狀況;例如,發生的時間、起始的原因、對方的行為模式、老師是否知情或是處理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瞭解孩子的本質、孩子的想法與引發情緒崩盤的關鍵點。

由於我每個月固定會到女兒班級帶領晨光活動,對那男孩印象還不錯,從多次與他的對談,我逐漸瞭解,其實那個男孩是喜歡女兒的。當我將這個想法告訴她,女兒不但驚訝,也不能接受。我逐事分析,具體說明為什麼這個男孩要這麼做,大多是為了想要她有所回應。大約經過兩週不斷的談話,孩子的思考角度慢慢轉變,看那男孩也不那麼討厭,但行為舉止仍觸怒女兒。我鼓勵孩子直接而婉轉的告訴那男孩,他哪些行為讓妳覺得不舒服,希望他以後不要如此。演練了幾次,數日後,我追問女兒狀況,沒想到女兒的措辭比我想的更加成熟、更加寬容!那男孩在聽女兒說話的時候,瞠目結舌,全然不知道原來他讓女兒如此不舒服。為了化解尷尬,女兒說完後,告訴他:「沒事了!」接著說:「我們一起去玩吧!」一群人就又鬧哄哄的跟著女兒在校園跑來跑去。

這件事讓我更確認:七、八歲的孩子不僅能夠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也有能力以所習得的方法獨立處理人際問題。而這種認知與行為,就是教養者所必須逐時給予,並為孩子累積的寶貴能力。當孩子的心理建設好了,就教予能力,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自己處理。但如果孩子因為內向、缺乏勇氣或其他原因還沒有準備好面對,不須勉強,給他們一點時間與空間成長,找對時機,溫和而適當的介入,或委請老師處理。

少子化的社會,使得家長容易因過度的疼愛,捨不得讓孩子遭遇一點委屈,沒經過瞭解、觀察與溝通的直接介入,就剝奪了孩子在人際衝突中的學習,以及累積一輩子受用的能力。因此,若可以在大量接受社會化教導的小學階段,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教育,一點一滴引導孩子從同理與尊重中建立正向友誼的態度,及至青春期,習得的價值觀,就比較容易內化在尋求社會認同的青少年階段了。讓我們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努力,不論是正向或衝突的友誼關係與態度,「聚沙成塔」分別所形成的力量,實在不可輕忽!

分享:
林盈呈

曾於大學執教兒童發展心理學;製作、執筆系列兒童品格教育圖畫叢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推屆為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