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淑芳Lily Chen(小百合蒙特梭利教育學校創辦人)
你以為孩子只是在玩,其實孩子的發展超乎你的想像。
你知道「幼兒生活方程式」嗎?當我們提到「方程式」,常想到數學解題;而「生活方程式」則是關於孩子日常生活的學習與成長。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每天只有「玩」,但玩不只是打發時間,它蘊含了深層意義。孩子透過玩耍摸索、發現、成就,最後建立自信,並在過程中成長。他的智能、體能與思考邏輯,都是在玩中逐步發展的。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日常生活」(Practical Life)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為孩子成長時,不僅要與環境互動,也要與自己建立連結。
首先是與自己的關係,孩子需要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使用湯匙筷子、穿襪子、綁鞋帶、穿脫衣服、照顧自己等等。第二是與環境的關係,譬如在教室裡,他們學習擦桌子、擦玻璃、洗衣服、插花,將角落佈置得更美。這些活動看似簡單,卻幫助孩子理解「我能貢獻」,並與環境建立互動。
我們把這些觀念延伸到家庭,孩子在家裡不應只是被照顧者,也需要參與家庭事務、承擔責任。我從小就讓孩子幫忙拎菜、搬東西,不管多小,每個人都要拿一包。因為吃、用這些東西,本來就該分擔。因此,現在只要我們逛街,兩個兒子都會主動幫我提東西。習慣從小建立,他們自然明白「付出」的重要。
還記得有一次我回媽媽家,準備了很多食物要帶走。那天只有我和兩個孩子,回程時每人都扛著大包小包,雖然喊著「好重!」但還是一起完成,回到家後,大家開心分享成果。孩子在過程中不只是接受,也在付出;透過參與,確認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
做家事就是最直接的參與方式。我們家晾衣服的工作分工很明確:哥哥在下面撐衣服,弟弟爬上陽台掛好。每天這樣合作,他們做得很開心,也覺得自己很棒。洗碗也是如此。老大負責洗碗,老二負責沖水並整齊晾好,最後還會細心清洗抹布、整齊擺放在流理台上。我在旁邊觀察,心中非常欣喜,因為我看見他「完整」地完成任務,並且追求完美。
這也讓我思考:教養孩子不是一直跟在後面告訴他怎麼做,而是陪伴他,在過程中讓他自己去體驗、去完成,最後能說出:「I can do it!」—我可以自己做到!
許多孩子習慣依賴指令,凡事等大人告訴他該做什麼、怎麼做。像有位媽媽一直餵孩子吃飯,直到有天孩子問她:「媽媽,我餓了嗎?」這句話讓媽媽驚覺,孩子連「餓不餓」都需要別人告訴他。這代表他缺乏對自己身體的覺察,也無法判斷自己的需要。其實「餓」是孩子自己才能感覺到的。如果父母一直替孩子感覺、替孩子決定,孩子就無法學會自我判斷。
因此,在生活方程式裡,最重要的是給孩子「自己找到答案」的機會。無論是做家事、參與活動或學習技能,都應該讓孩子親自經歷,從中獲得成長。
作為基督徒家長,我們也將信仰融入生活教育中。曾經,學校員工要出國旅遊,我請不到三歲的小孫子錄一段簡單的禱告,祝福大家旅途平安快樂。這段稚嫩的聲音,竟讓員工們非常感動,因為他們感受到來自上帝的祝福,也感受到我們真心的關懷。我們帶孩子參與這些有意義的經歷,讓他們明白,生活不只是日常瑣事,也包含信仰、價值與儀式感。這些經驗成為孩子生命架構的重要基礎。
生活的本身就是教育。當孩子透過玩耍、家事、參與活動,建立自理能力、學會分擔責任,並在信仰中找到價值,他的生命就一步步走向成熟。這就是「幼兒的生活方程式」—幫助孩子在日常中成長,成為獨立又有愛的人。
以上為訪談精華內容
想知道更多,點擊這裡觀看完整影片!
(鼓勵訂閱真傳媒YouTube頻道,收看更多精彩內容,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