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手機,到底該不該? 爸媽必看的3C教養關鍵!

文/巴鎮(大巴老師)

    爸爸媽媽到底該不該讓孩子用手機?這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項。讓我們用一個全新的眼光和架構,來重新思考這個議題。

    許多父母常常面對孩子使用手機時會感到困惑: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是要完全禁止,為了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與視力發展?還是乾脆放手,讓孩子自由使用,相信愛能夠影響他?甚至,有些父母選擇「超量供給」,讓孩子用到滿、用到好。事實上,孩子使用手機與 3C 產品,並非只能在「完全禁止」與「完全放任」之間二選一。然而,當我們試著在中間找平衡點時,內心往往仍充滿焦慮與不安,不確定什麼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方式。

 今天想與各位爸爸媽媽分享的是教育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 所提出的「教養理論」,這個理論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定位自己在教養中的位置,並找到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四種教養模式的光譜
 請先想像一個圖像:橫軸的右邊是「高要求」,左邊是「低要求」;縱軸的上方代表「高回應」,下方則是「低回應」。這樣就形成了四個象限,每一格都對應一種教養風格。

1、高要求、高回應:權威式
 這類父母堅持原則,但也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他們會清楚地說明「可以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同時理解孩子的需求、困難與挑戰。

 在孩子使用 3C 時,權威式父母通常會先了解孩子的動機,例如是為了查資料、完成作業,還是單純想玩遊戲。接著,他們會根據不同用途,設定明確的規範。若是學習用途,可能規定一次使用不得超過 30 分鐘,並要求使用前先想清楚要查什麼內容,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瀏覽網路。若是娛樂用途,父母則會訂定頻率與時長,例如「每週可玩兩次,每次 20 分鐘」,確保孩子能兼顧休閒與健康,這樣的方式正是所謂「恩威並重」。

2、高要求、低回應:專制式
 在這一象限中,父母對孩子有高度要求與嚴格控制,但缺乏傾聽與理解。當孩子拿起手機時,父母的反應常是:「不准玩!」、「再看到就沒收!」甚至伴隨責罵與懲罰。

 這樣的做法或許能在短期內維護健康與秩序,但長遠來看,卻可能傷害親子關係。當孩子感覺自己被拒絕、被否定,未來在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時,便可能不再願意向父母求助。

3、低要求、高回應:放任式
 放任式父母通常非常疼愛孩子,願意滿足他的需求,卻缺乏規範。例如,孩子說:「我想玩某款遊戲!」父母立即回答:「好啊,爸爸媽媽幫你買!」

 這樣的出發點或許出於疼愛,但若愛中少了界線,就可能演變成溺愛或放縱。家庭表面看似和諧,孩子暫時也很快樂,但長期下來會造成失衡。完全的放任,孩子的視力、健康必定受到影響,同時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場所,如校園、社團或未來的就業、往後的人際互動中,或許就很難接受規範或要求,甚至容易因壓力而退縮。

4、低要求、低回應:忽略式
 忽略式父母對孩子的生活漠不關心,也不參與孩子的學習或情感需要。當孩子使用手機時,他們可能說:「想玩就玩吧,但自己想辦法。」

 然而,根據依附理論,這樣的忽略會對孩子的心理安全感造成破壞。孩子不僅得不到引導,也感受不到愛。事實上,他可能只是想查資料、完成功課,但因父母的冷漠,反而在孤單中迷失方向。

從覺察到調整:教養的三個步驟
 了解這四種教養型態後,父母可以透過三個步驟,逐步找回教養的平衡。第一步:自我辨識,誠實地問問自己:在這四個象限中,我目前屬於哪一格?第二步:學習移動,研究顯示,最有助於孩子身心發展與親子關係的,是右上角的「權威式」教養,也就是高要求、高回應並行。若你過去偏向專制(右下角),試著多聽孩子的想法,讓他明白你的規則背後有愛與理由。若你傾向放任或忽略(左上或左下角),則可勇敢地設下更清楚的界線。最後,想以一句話作結:「打不過,就加入。」這句老話,或許正是面對孩子使用 3C 的最佳詮釋。

 既然 3C 浪潮無法阻擋,與其一味禁止,不如學習善用3C產品,促進親子關係。當父母以高要求、高回應,恩威並重的方式營造親子關係,也為孩子帶來更健全的發展。

以上為訪談精華內容
想知道更多,擊這裡觀看完整影片!
(鼓勵訂閱真傳媒YouTube頻道,收看更多精彩內容,謝謝!)

分享:
巴鎮

身為三寶爸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因為在養育特殊兒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婚姻與家庭的意義和重要性,故從法律圈、金融界轉身投入家庭教育。 持續透過「有趣、有用、有溫度」的方式,陪伴超過千對夫妻經營婚姻,同時也實踐在自身的婚姻家庭中,致力「讓幸福婚姻成為一種流行」!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