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度批評,小心孩子可能會把憤怒轉向內心

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是不是常常遇到這種狀況,在指責孩子的錯誤或糾正他們的行為時,總是低著頭不做回應,或是表現得不在乎或沒在聽的樣子,或是不覺得會怎樣…。

這時候,做父母的不由得一股情緒上來,想要更用力地教訓他們一頓,或是更加強調他們把事情搞砸了…。

《今日心理學》婚姻及家庭治療專家表示,其實孩子都知道。他們知道自己搞砸什麼;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的不滿意。

有些情況是,他們不表現出來,卻可能把大人的批評和憤怒轉向自己的內心,或心裡覺得難過,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覺得自己就是壞、就是笨,導致可能每天都帶著內疚和羞恥。

專家提醒,大人一定要意識到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微型大人,他們對自己對外界的看法和認識,仍在發展和形塑的過程中。

當孩子一直帶著罪咎感和羞恥感,一旦無法受到控制時,可能會表現出破壞性的行為,如飲食失調、藥物濫用、自殘,甚至是自殺的意念。

孩子會內化大人的批評和憤怒

父母提供孩子安全感,是他們的生存之源。在他們的意識裡,父母是權威人物,也是難以取代的。當父母不贊同他們的行為時,他們會明白,也會感到傷心,只是在外表上可能會試圖擺出一副勇敢或不在乎的樣子。

美國萊頓大學心理學家和精神學科專家共同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對父母的想法比表面看起來的更敏感。他們的大腦對父母的批評與讚美反應強烈,特別是父母的批評和他們的自我形象不符時。

父母的批評會影響青少年的自尊,也會激活大腦中處理情緒和疼痛的區域,這些區域在人們經歷身體疼痛時也會被激活。這項研究主要在讓父母意識到大人的話語對孩子有何等的影響力。

他們會把父母的話深深內化在心靈之中。當父母對他們的行為感到不滿意、不高興時,他們可能會不知所措,可能會感覺到混亂而沒有安全感,甚至在這個過程中,留下長久、難以修復的情感創傷。

責罵前先理解孩子的觀點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好好聽話,能夠認真看待父母的殷殷教導,並在行為不當時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孩子有時會這樣做,有時也可能不這麼做。

大人必須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但是要指責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這個人。這是一個棘手的概念,孩子不總是分得清楚,有時候大人也不是太清楚。

在責備之前,先聽聽孩子的說法並嘗試理解他的觀點。當感覺到有情緒上來時,建議在情緒平息之後,再來與孩子交談。

孩子可能非常自我批評

有些兒童青少年可能非常自我批評。當他們相信生活中的成人認為他們是笨的、壞的、不好的…,可能會內化這些信念並失去價值感。

在逾千次青少年團體治療課程和與青少年的交談中,專家發現,許多青少年比任何成年人都要更加自我批判。他們會恨惡自己,或認為自己一無可取、沒有價值。這些負面想法大多來自過度情緒反應或在情感上猛烈批評的父母。

當孩子一旦認為並相信自己是不被大人認可的,是一無可取、一無是處,是沒有價值的,會不尊重自己,以至於讓自己處在危險之中,可能會嘗試毒品,或捲入不適當的關係,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讓孩子了解他們是重要的

孩子可能不明白自己有多麼寶貴、多麼特別,大人們必須要讓他認識並了解自己的價值:我不是無可救藥的、我不是一無是處;我值得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我可以過一個更幸福的生活…。

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用積極鼓勵取代批評責備,通過更多的理解和關懷來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告訴孩子--你是重要的,是被愛的。如果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的需要並幫助他,一些負面的行為可能就會停止。

不要過度的責備,不要讓當下的情緒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持續數天、數月,甚至數年。請記住,糾正孩子的目的,是在幫助他學習,建立良好的教養和健康的人生。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 3:21;「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箴言22:6

父母過度批評的6個跡象

1. 情緒波動大。經常反應過度,對孩子沒有信心。孩子可能出現低自尊、低自信。

2. 嚴厲批評。對孩子的選擇經常批評或故意嘲諷,從外在穿著、交友、課業到挫折失敗等等,或是故意提出讓孩子不舒服的問題。孩子可能會有嚴重低自尊問題。

3. 自我中心。不會考慮孩子的需要或感受,也不懂得尊重和善待。孩子可能經常感覺受委屈或被指責,有嚴重的內疚感。

4. 過度控制或言語暴力。比如將自己的失敗或失意怪罪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感覺自己不配、內疚、沒有安全感。或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正確的決定,控制孩子的行為。

5. 關係冷漠或情感疏離。讓孩子難以親近或經常擔心自己事情沒有做好會被罵。在孩子內心深處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

6. 沒有界線。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有意見,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你應該…經常放在與孩子的互動中。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