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這4點,夫妻談錢不傷感情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個「為了買禮券而吵架」的故事。

我曾陪伴過一對佳偶(就以A、B代稱、避免落入性別的慣有印象),聊天當中A發現B花了10萬塊去刷卡、買了10萬塊的百貨公司禮券。

A很生氣地說:「你怎麼沒經過我同意、甚至也沒跟我講,就刷卡去買10萬塊的禮券?」

B回應道:「我刷的是自己的卡,這個卡費也是我自己繳,為什麼我不能這麼做?」

兩人都覺得自己言之成理。

討論的細節我們先跳過,A原本非常生氣。但在我陪伴引導他們了解一個關鍵的觀念後,A的怒火大概就下降了一半左右。

第一步:了解「收入」與「支出」的概念

是什麼關鍵呢?我們捫心自問,自己真的知道什麼叫做「賺錢」跟「花錢」嗎?所以首先,我們值得來進一步了解「收入」與「支出」的概念,若能夠明確了解並區別收入與支出,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

請逐一思考以下幾個項目,若您覺得該項目是「收入」請寫【+】,若您覺得是「支出」請寫【-】,若您無法確認請寫【?】

【 】領薪水
【 】買衣服
【 】吃大餐
【 】賺外快
【 】領分紅
【 】看電影
【 】買禮券
【 】儲值悠遊卡/一卡通
【 】買禮券
【 】買股票
【 】買樂透
【 】繳卡費
【 】拿回親友先前的借款

邀請您暫且先停下閱讀、思考作答後,再往下閱讀。

 

〉〉暫停閱讀、邀請思考〉〉〉〉〉

 

解答與說明如下:

【+】領薪水
【–】買衣服
【–】吃大餐
【+】賺外快
【+】領分紅
【–】看電影

【?】儲值悠遊卡/一卡通:這是「資產的轉移」,是把「現金」轉移到「悠遊卡/一卡通」當中,而「淨資產」並沒有減少,可以用「把錢從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來理解。唯有在購買商品或搭乘交通系統時、並從「悠遊卡一卡通」中扣款時,那才是真正的「支出」。

【?】買禮券:承上題,這同樣是「資產的轉移」,是把「現金」轉移到「禮券」當中,「淨資產」也沒有減少。唯有真正用禮券購買商品時,才是真正的「支出」。

由於「買禮券」跟「儲值悠遊卡/一卡通」一樣是資產的轉移,因此是可以再「逆向轉變為現金」。回到前述的假想情境,當我們清楚了解「買禮券」屬於「資產的轉移」 (因此可以逆向轉變為現金) 時,就能避免誤會另一半「亂花錢」後所衍生的衝突,也化解了開頭故事中A、B間的誤會。

【?】買股票:這是投資,屬於「資產的轉移」。而出售股票時,若賣價高於買價,才會產生「收入」(獲利),反之則是「支出」(虧損)。

【?】買樂透:這一點很值得討論,有人覺得買樂透也像股票一樣是「投資」,照理說應該屬於「資產的轉移」。然而,即便「投資」不保證獲利,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期望值)和「經驗可複製性」(可再次重現),而「買樂透」並非如此,因此我覺得將「買樂透」認定為「支出」,因為這是買開心、買一個希望,歸屬於「娛樂費用」比較合適。

【?】繳卡費:此為「償還負債」,並非「支出」。真正的支出,已經發生在「刷卡消費」那一刻。但特別需要留意,繳卡費到期日時,手邊(或扣款的帳戶)務必要有足以償還當月卡費的金額,以維持良好金融信用。

【?】拿回親友先前的借款:這同樣屬於「資產的轉移」,是將資產從「應收帳款」(親友跟我借的錢)轉移到「現金」。因此,千萬要避免誤認為「收入」,而在拿到款項後去大吃一頓。

希望透過上述例子的分類與練習,能對於「收入」與「支出」有更清楚的概念,同時也能夠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紛爭。

第二步:建立「分層授權」的架構

講完「收入」與「支出」的區別後,再回頭看剛才A 、B為了刷卡買10萬塊百貨公司禮券、而很生氣的故事中,還有什麼進一步可以調整討論的方向呢?

大巴誠摯邀請讀者們,可以建立一個「分層授權」、或是「分層區分金額」的架構。

此概念是源自於哈佛法學院一位談判專家羅傑⋅費雪(Roger Fisher),他把談判中分成好幾個層級,而大巴我發現這也可以運用在家庭財務上。

第一層級:各自做決定。

第二層級:各自做決定,但要互相通知或報備。

第三層級:需要取得對方的同意。

第四層級:一同建立共識,此時比第三層級的同意更高階。因為第三層級是「你同意了『我的決定』」;但第四層級是「我們一起做出有共識的決定」

所以若把這四個層級放在家庭財務當中,大概可以區分成四種具體的情況:

第一層級是「小額各自」

金額很小,並且是各自的事務。比方說我今天吃午餐,若還要取得對方同意,可能會太打擾彼此了。所以,在約定好的小額各自的事物、項目跟金額內,就各自安排。

第二層級是「小額關聯」

小額的項目、但會跟彼此關聯,所以值得也需要通知對方。比方說有一些家庭用品、雞蛋、牛奶、孩子的尿布…等,要是多買的話,有可能因為保鮮期很短、就過期了。

所以要買尿布、雞蛋、牛奶、這類物品前,雖是小額、但會彼此關聯。因此值得相互告知一下:我要去買囉!ok嗎?若對方買了,我就不用重覆買了

第三層級是「一定金額」

鼓勵各位讀者朋友,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去討論「多少金額以上的金錢運用」需要取得對方同意。因為超過一定金額的用錢,雖然是刷自己的卡、自己去繳卡費,但仍可能對於中長期的家庭發展、或臨時需要動支大筆金額時,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壓力。

因此建議,或許可以用每月家庭總收入的10%,作為這個「一定金額」的門檻。該金額以上的金錢運用/調度/花費,縱使是花自己的錢,也值得彼此取得同意。以便讓彼此安心知道,一定期間內的現金流不會突然被卡住。

第四層級是「重大消費」

這一類就是指大型的消費、大型的金額、或是大型的事件,其實很好聯想。比方說買車、買房、或是出國留學之類的。

所以當我們了解「收入」跟「支出」的差別,同時又建立前述四種不同層級:

1. 小額各自
2. 小額關聯
3. 一定金額
4. 重大消費

相信善用這些架構,我們可以在婚姻家庭中、特別在財務面上,彼此不但談錢不傷感情,更可以增進我們在婚姻家庭中的幸福指數!

(文/巴鎮)

分享:
巴鎮

身為三寶爸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因為在養育特殊兒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婚姻與家庭的意義和重要性,故從法律圈、金融界轉身投入家庭教育。 持續透過「有趣、有用、有溫度」的方式,陪伴超過千對夫妻經營婚姻,同時也實踐在自身的婚姻家庭中,致力「讓幸福婚姻成為一種流行」!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