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是先處理心情還是先處理事情?

某日A主管衝進我的辦公室,跟我抱怨B主管的不配合。原來這他們在一個新產品的推廣方案上,有些意見分歧。所以我找B主管來了解情況,聽起來他並非反對這個方案,但就是不太願意配合,總說這有問題,那有風險……。我乾脆直接問他,到底在氣什麼?堅持什麼?他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我要的只是『尊重』而已」!

為什麼覺得不被「尊重」?最常見的就是別人對自己職權範圍的事情給建議!這無疑是將手伸進我的領域要我當你的傀儡,應該沒幾個人會喜歡。

既然我感覺不受尊重,當然我也不想聽你說些什麼,這就形成了阻礙有效溝通的「情緒障礙」。「情緒障礙」往往來自於夾雜「敏感字眼」或誇張渲染的「加料表達」!

我之前遇到有位同事當著大家的面,對另一位同事說「堂堂國立大學的博士,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吧……」其實現場只有一位國立大學畢業的博士,這時「博士」成了敏感字眼,這樣的人身攻擊必定挑起嚴重的情緒反應。而且,這句話當中的「堂堂國立大學的博士」、「不會犯這種」、「低級」等語詞都是與事實無關的「加料」,除了刺激對方,破壞關係外,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情緒障礙一旦形成,往往如破鏡難圓,彼此的關係將難以回復。

但如果對方先「加料」呢?那你就需要先進行「去料」!彷彿在耳邊放一個篩子,只聽進對方所描述的事實,將其餘的「料」都擋在耳外,讓自己的心情不受影響。也絕不回應那些「料」,才不會雪上加霜,惡化雙方的關係。

有時我們會因其他刺激,而出現憤怒、緊張等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先放下這些情緒,往往會不自覺地反映在自己的表情言語上。所以,一旦察覺自己的情緒尚未釋放或平復,千萬別急著進行溝通協調。就怕帶有情緒的言語破壞彼此的關係,讓溝通更加困難。

先處理心情,才能將事情處理好。學習理解並尊重對方的職權與想法,避免使用夾雜「敏感字眼」的「加料表達」;同時懂得用「去料」,讓自己保持理性平和,如此必能成為大家眼中的溝通協調專家。

分享:
李思恩

擅長商業談判、跨部門溝通與衝突處理、領導變革與變革管理等,授課企業包括聯發科技、台灣大哥大、永豐金控、中國移動、聯想集團、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 美國杜蘭大學企管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從基層做起並曾擔任人力資源、行銷企劃、批發銷售、連鎖店經營主管,深諳各部門階級人員的溝通與談判,擅長將理論和實務結合。 著有「溝通力」、「思考力」、「用腦賺錢」、「笑傲職場十堂課」、「談判是無限賽局」(最新力作,教你創造長久利益的123法則,在無法一次定輸贏的職場、人際和人生中,打出好牌!)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