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處於一個屋簷下,家庭成員間沒有不發生衝突的,有人選擇冷處理或冷戰,以避免更大的爭執,如此,只會把彼此的距離推得更遠,最終走向兩條平行線。
知名婚姻家庭講師洪英正及心理學專家錢玉芬教授伉儷分享如何正向的面對衝突,並學習聽見對方的需要,肯定她/他的付出。
衝突的發生很多時候是問題的表面或冰山一角,在那些不斷重複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中,更早的根源其實是溯及過往更早的情緒經驗或生活情境,需要更深的自我探索和知覺。
面對衝突,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承認」。不是承認有衝突,而是承認許多問題的根源是自己造成的,這是最關鍵、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洪英正老師說,因為在人的生命裡,很習慣怪罪他人,都是他的錯、他害的,問題不在我。如果沒有辦法在這一點超越或突破,這個衝突的解決永遠都只會是表面的。這是一種態度,有基督信仰的洪老師強調,就是到上帝面前謙卑自己,承認自己是不完全的,得罪上帝、也得罪人。
第二個步驟是「洞察」。辨識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例如因為疫情,許多人把工作帶回家,過去因為上班帶來的情緒、壓力在工作場所中有機會獲得紓解或紓壓,如今在家裡,相對於上司、同事,家中成員是可以被你責備或粗暴對待的,以至於在疫情期間,家庭衝突或受暴事件有增加的趨勢。
如果是經常性或習慣性的情緒特徵,或是不斷重複的衝突事件,就要細細檢視、逐一檢索,是與生命的早期經驗或背景有關嗎?
第三個步驟是「對話」。很多時候,我們承認問題出在自己,也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但是彼此沒有對話。或許是怕多說多錯,也或許是在內心的小劇場裡,已經先為對方設定對白,揣測對方會說甚麼或做甚麼反應,其實都是猜測性的推論。
這裡的對話,是一種積極、正向的態度;透過對話,聽到對方真正的感受,了解原來他們是這樣想的,以此建立彼此或家庭成員間的共識。
第四個是「和好」。洪英正老師說,除非我們已經不再想了、不再愛我們的兒女、不再愛我們的配偶,或是兒女不在愛我們做父母的,作為一家人,如果我們從一開始的承認、知道是我們的問題,就能彼此和好。這不是道德上的控制,而是情感上很自然會有的感受。
在許多家庭中確實有很多傷害,有時候這些傷害無法用公平的方式來解決,例如一個不養家、不負責任的父親,兒女是否可以說,因為你不養我、以後我不奉養你?畢竟生命來自父母,是孝道、是人倫的根本,人性不該被扭曲。
最後是「重新開始」,重新建立家庭生活的常規和互動模式。洪老師認為每個家庭都應該要有一些儀式,就像基督徒每個周日到教會做禮拜、敬拜上帝,是有儀式的。在他們的家庭中,每個周日晚上不安排其他事情,全家人都要一起用餐。在一些家庭中也會做類似的安排,固定每個周末全家族成員一起聚集,連結家庭的關係,也是凝聚家人的情感,其樂融融。
化解衝突,從融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