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電影談關係/從蝙蝠俠與企鵝人看依附關係

蝙蝠俠的角色,首次登場於1939年《偵探漫畫》,提姆˙波頓根據漫畫版於1989年拍攝成電影,之後有多個不同電影版本,如2005年克理斯多福․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再到2016年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以及2022年3月即將上映的羅伯派汀森的新版本。

不論版本怎麼變化,都會描述到蝙蝠俠。幼年時父母被壞人殺害、成為孤兒,由阿福爺爺陪伴長大。在【從黑寡婦看家庭價值】的電影分享中,曾跟大家分享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孩子,也分享了我與孩子一起玩樂高。

在陪孩子玩蝙蝠俠樂高的時候,二女兒問我說:爸比,為什麼企鵝人是一個壞人?我回答說:我不太知道企鵝人為什麼是壞人,但是他小時候生活是很辛苦的。

我用1989年提姆˙波頓版本的故事跟女兒說,企鵝人還是嬰兒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把他拋棄了,被企鵝撿到,帶回企鵝的家裡照顧,後來長大,有一些企鵝的習性,因此叫企鵝人。

我告訴女兒:你和姐姐都有爸爸媽媽照顧,你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就陪你們;你們開心的時候我們跟你們一起分享;你們難過的時候我們就安慰你們。可是企鵝人沒有爸爸媽媽照顧,小時候很辛苦,長大後在性格上就產生一些變化,讓他變成壞人。

二女兒聽完、想了一下,又問:爸比,蝙蝠俠知道企鵝人小時候沒有爸爸媽媽嗎?我反問女兒說,我不曉得蝙蝠俠知不知道,如果你是蝙蝠俠,又知道企鵝人小時候沒有爸爸媽媽很辛苦,你會怎麼做呢?

我看到二女兒的眼睛在轉,肯定腦袋也在轉,等了幾秒鐘,她說:那我要把他帶回家,我要好好照顧他。聽到後我很感動,二女兒雖然知道企鵝人是反派、為非作歹,但她希望好好照顧他,好好愛他,讓企鵝人不要成為壞人。

這給了我一個新的眼光來看這些反派,不管是小丑(黑暗騎士),或是企鵝人或是幾個反派,他們的原生故事都跟他們的幼年經驗、原生家庭破碎或家庭婚姻的拉扯有關。

我也進一步思想,超人也是從小失去爸爸媽媽,蝙蝠俠也沒有爸爸媽媽,但是為什麼他們是好人?當中可能有個差別是,超人有養父母,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中成長,蝙蝠俠雖然有遺憾,還好有阿福爺爺照顧,這些角色或多或少都呼應了心理學上的依附理論。

強褓時期,我們跟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會影響往後的人際互動、職場往來,甚至親密關係。這個依附關係會產生四種不同的型態。

一個是安全型依附,我好你也好。這是最理想的關係,我看你很好,我看我也很好。彼此相處可以比較均衡也比較自在,有容錯的空間可以包容,也可以彼此欣賞。

第二種是焦慮型依附,很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因為自己不夠好。這個焦慮的背後,可能是傷心、難過、受傷;比較傾向表現出來的是憤怒或是討好,希望對方回來自己身邊,或是用憤怒把他罵回來。

第三種是逃避型依附,我好你不好。覺得自己很棒、別人很差,所以我不跟你親近。其實裡面隱含的是害怕,害怕我跟你親近,你會發現或我會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好。這種類型的人在談話時不容易談到很深刻的內心話題,甚至可能刻意保持理性。

第四種是紊亂型依附關係,焦慮型與逃避型融合在一起,特別辛苦。一下子覺得自己不好,一下子覺得別人不好。

我們可以回顧看看,也許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童年生活,但是可以做兩件事。一個是,如果我們現在有孩子或將來想要有孩子,我們願不願意給他持續的陪伴關注以及照顧,讓他在幼年時期能夠建立健康安全的依附關係。

另一個是想想自己,比較傾向哪一種依附類型?不是說現在是紊亂型、焦慮型或逃避型,這一輩子就完了,而是我們的人生還有改變跟調整的機會,給自己多一點點的練習,學習肯定自己,也肯定身邊的人。

職場上、婚姻關係裡或人際互動的往來之中,如果可以提高我們的敏銳度去賞識別人,也肯定自己,就可以盡可能地朝向安全的依附關係靠攏——就是,我覺得自己很棒,同時我也覺得你很好。

無論在是哪一個類型,我們都可以為自己、也為我們的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依附關係。

延伸閱讀:

分享:
巴鎮

身為三寶爸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因為在養育特殊兒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婚姻與家庭的意義和重要性,故從法律圈、金融界轉身投入家庭教育。 持續透過「有趣、有用、有溫度」的方式,陪伴超過千對夫妻經營婚姻,同時也實踐在自身的婚姻家庭中,致力「讓幸福婚姻成為一種流行」!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