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為是內在驅動還是習慣使然?

許多人每天一早會喝杯咖啡,是為了提神?還是出於習慣?台灣近4成民眾(預估約800萬人)每天會喝一杯以上的咖啡;咖啡銷售量平均每人每年喝122杯咖啡。

南加州大學研究學者、心理學家阿薩夫․馬扎爾(Asaf Mazar)從他每天都會喝一杯咖啡啟發了研究靈感,通過人們喝咖啡的過程來了解人們是基於需要咖啡因來提神?還是因為習慣使然?

研究顯示,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在喝咖啡的過程中,提神比習慣更重要,但實驗結果卻顯示,人們喝咖啡不僅是為了提神,也是出於個人習慣。

每早晨當我們反覆喝咖啡時,大腦會學會將早晨環境的提示,與喝咖啡配對,形成了習慣性的關聯。因此,當我們進入到關聯的環境時,大腦就會自動激活喝咖啡的功能。

超過 40% 人們的日常行為,其實是習慣性的。馬扎爾說,人們低估了習慣對喝咖啡的影響,而高估了提神的影響。這表明人們可能因為不知道習慣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而錯誤地將行為歸因於內在的情緒和意圖。

習慣可以在沒有意識思考的情況下自動激活。這意味著,習慣通常是我們的默認反應,除非我們強烈希望採取不同的行動。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一直認為行為是由內在狀態所驅動,我們可能會持續嘗試藉由調節內在狀態來調整我們的行為。但就習慣來說,即使採取不同的行動,習慣仍然會持續存在。

另外一項有趣研究發現,即使成功說服人們喝蘇打水有害身體健康,許多人還是會習慣性地繼續喝蘇打水。

為什麼習慣很難被改變?馬扎爾在採訪報導中指出,有一個常見的錯誤歸因是——有時,我們具有高度積極且專注又時間緊迫時,我們會克服習慣並靈活的採取行動,因此很容易會以為,如果可以控制一次習慣,就可以持續控制它。

實際是,我們不可能全天候24小時監控習慣,長期下來,最終可能就是返回到最簡單、最容易的習慣性選擇。

另外一個原因是——對習慣的文化態度。以美國文化來說,強調目標、意圖和內在感受,因此不善於用習慣來解釋行為。

馬扎爾表示,習慣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和感知作用之間的差距,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很難改變持續的、重複的行為,比如保持穩定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習慣。

如何克服呢?馬札爾表示,對於不知道是出於習慣或內在狀態的人來說,要打破行為模式的有效方式是,以一種支持好習慣並阻止壞習慣的方式來設計環境,可以讓人們更容易、更簡單的做出選擇。

明文張貼禁止室內吸菸的標語,或是大家一起愛地球、回收做環保,把回收桶放在廚房或容易看到的地方,並清楚貼上分類標誌,都是很好的方式。透過空間的設計,可以讓人更輕鬆、更容易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然,如果個人的內心狀態(如信念、目標)夠強大,或是積極性夠高,可以超越習慣並靈活行事。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