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沁/「做自己」這趟人找人的旅程(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常聽到要「做自己」這句話。聽到這句話時,心中無比的熟悉感,迴盪著昔日年少時的「找自己」的心理故事,以及二十年來在走訪童年課程裡,陪伴許多人在童年巷弄找到走丟的自己;在中年再出發的分享裡,和一群中年人重新拼回因忙著許多角色的任務、忘了自己是誰,而模糊了自己的真正臉譜。

內心想妥當做自己、好好過生活,是各年代變遷中始終一樣的心理渴望。

童年時期因著困苦的家庭生活,父母無能為力教養一個叛逆脫序的我好好正常就學。在那時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依隨「我心」地愛睡多晚就睡多晚、愛看什麼就看什麼,歌仔戲、布袋戲、黑白電影、漫畫書,甚至廟會裡看乩童也是我的日常之一。

可真的是愛到哪裡就到哪裡,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沒人得了閒管你,也管不了。真的是好不痛快的「做自己」。

回想童年,不免慶幸那時民風純樸,換上今日,那樣沒邊沒際的「做自己」,不知道在一個小孩有限的認知能力裡,會走上怎樣的路,做了怎樣的自己。

在沒人教「做自己」之下,脫序的日子過多了,開始感到不適感。那時沒有能力命名心理的情緒狀態和表述想法,僅憑藉讀了幾本探討生命意義的書籍,而萌生了我的人生不該是這樣,應該要有「意義」。

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迷惘自己是誰?而且在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道地的痛快「做自己」之下,我感到生活乏味枯燥而非常不快樂。

那段歲月漫長而苦澀日子在我找到信仰之後,接受引導、按圖索驥,收歛身心與時空無邊際膨漲的自我,遵循著日夜更替生命四季的推移而前進,終於在信仰與知識的學習裡,拾起童年裡失散的自我認知,來來回回自我訪問與核對,逐漸找到真正的自己。

體會到「做自己」的意義,不在於是依隨我心,而是能制伏我狂野之心,進而嚐到真正「做自己」的舒適感 。

充滿人生哲學意境的傳道書3:11有一段話說到:「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這句話短而有力的為渴望「做自己」的心指了路。萬物包括我這個人,是源自於神聖造作,要做一個自在舒坦的自己是神聖的渴望。

在短短的智慧之言中,我找到一個關鍵字「各按其時」,說明了尋訪時講究是我這個「自己」,是在時間的移動之下,在成長的季節裡,各按其時接受環境的磨塑而成。(待續)

延伸閱讀:

分享:
林凱沁

正道神學院教牧博士、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美國阿肯色州理工大學教育碩士,逾30年輔導工作經驗,也是佳音電台「快樂送到家」節目製作、主持人,著有《情緒的鏡子》、《記憶的鏡子》、《一定要原諒嗎?走出錯待的9個故事》(原書名:中年重生,修訂版)等書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