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心理危機,上帝信仰是抗焦慮的解藥

中央研究院指出,台灣憂鬱症和焦慮症盛行率,自1990年11.5%升至2010年23.8%,另有數據顯示在全球充斥疫情前,千禧世代和Z世代早已有嚴重的焦慮問題,處在比十年前更高的憂鬱、焦慮和自殺意念水平中,如今青少年和社會青年比起其他世代,有著最多的精神疾病問題,美國公共健康科學中心指出,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曾有罹患嚴重的精神疾病的經驗,包含憂鬱症、焦慮症等等。

2019 藍十字藍盾協會報告發現,千禧世代的身心健康下滑速度比起X世代來得高,根據2018年美國心理協會報告,54% 23歲以下的上班族認為他們的緊張和焦慮來自壓力,40%的千禧世代表示自己有焦慮的問題,比起美國的焦慮34%盛行率,高出6%。

焦慮容易使我們失焦,因為焦慮使人退縮,有負面思想,甚至對壓力反應過度。

根據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報告指出,理想與現實間的衝突造成千禧世代的焦慮,因比起其他的世代,他們更重視自我,不願生活被工作佔據,害怕一成不變的日常,期盼擁有更自在、更有品味的生活,以及充實與成長的可能性。

但是,問題在於現實的冷酷總是令人失望的,無論是低薪、無底線的加班生活,與莫大的工作壓力,或是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未曾好好探索、認識自己的興趣等問題、困境,都使年輕世代深陷焦慮、失落之中。

許多和Z世代相處的公司主管認為,社群媒體是造成焦慮Z世代的元凶,無論是臉書還是IG,人們總是傾向在網路上分享最佳狀態的自己,無論是美食打卡、遊山玩水、分享購物戰利品、職場升遷、放情侶閃照等等,無形中產生的社會比較與競爭,令Z世代感到焦慮。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篇23:4》——上帝與我們同行,在我們生命裡所有黑暗的時刻,他都會在那裡;他總是在那裏。

人們無可避免現實環境對個人造成的壓力,加上本身改變現狀的能力有限,但在因應壓力上,除了可以利用各樣的放鬆方式來紓壓外,如運動、充足的睡眠、聊天談心等,信仰,在因應壓力上有更絕佳的效果。研究發現,信仰會幫助人們減壓,帶來可控感、希望、生命的意義與更好的適應性,比較常見的方式包含禱告和將困難交托給上帝。

整合醫學權威羅伯塔˙李(Roberta Lee)表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更能有效地因應壓力,因為能用信仰的角度,在認知上與世界連結,幫助人不單倚靠自己的力量來過生活,當人們認知到自己是歸屬於更大的整體,就更能明白,個人不需要一肩扛下所有的責任。」

過去也有許多研究顯示,藉由信仰能帶來心理與生理的改變,能夠保護個人的身心免於壓力的負面影響。另外參加教會活動所建立的愛、同理、助人與利他的生活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幫助人釋放焦慮、壓力與憂鬱。

英國健康研究院(NIHR)發現經常參加教會活動的大學生比較少看醫生,比起其他學生,在艱難的時刻所感受到的壓力也較低,研究發現這些大學生有較高的正面感知能力、較低的憂鬱情況,也有較好因應壓力的能力。杜克大學發現有信仰的人,較不容易憂鬱,就算陷入憂鬱,也能比一般人恢復得更快。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