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太超過?別忽略背後的需求

Netflix的一部影集《怒嗆人生》曾引發網路上的廣泛討論。劇情的男女主角都是亞裔,男主是一名經營不順遂的承包商,身上背負著遠在韓國的父母的期望和家庭負擔,一直處在挫折和失望中;女主則是一位女性創業家,外表冷靜、強勢、幹練,始終維持美好、優雅、成功的形象;然而,在人生勝利組的光芒底下,卻有著不願見光的內在陰影。

劇情開始是一場司空見慣的交通意外,男主的車差點擦撞到女主的車,竟然引發女主太超過的憤怒,從而開啟一連串失控的報復行為。

心理學專家指出,當外在壓力過重而內心難以平衡時,人們通常會選擇壓抑負面情緒。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很容易導致如影片主角般的暴怒和失序現象。

在東方與西方文化夾擊之下,女主需要維持美國社會對亞裔的刻板印象,謙卑有禮、有教養、有服從性等,同時又在競爭激烈、強調個人主義、剝奪、侵略的美國社會中,追求個人成功。這使她內外矛盾,外在形象與內在情感很不一致。

心理學專家表示,所謂內外不一致,是指內心真正的想的、相信的,與行出來的、做出來的,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常常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來調合及補足。

例如,心裡明明很生氣,外表卻要呈現出和平、溫暖的形象,因為不希望給他人一種脾氣很差、性情很不好的印象。由於害怕,就把裡面的怒氣用力地拉下來,久而久之,內心的怒氣會累積,終而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

影片中,女主為了維護外在美好形象,累積了大量怒氣和小不滿,形成了炸藥庫,然後在一個她認為無人認識她、而她有能力勝過的情境中,讓情緒大爆發。因為不希望在認識的人面前表達不堪的一面,因此只能夠選擇某個樣子、某個型態去爆發。而這一炸開,便不可收拾。

情緒有趨利避害的功能

每種情緒,包括憤怒,都有它正常功能的存在。當我們受到被冒犯、權益受損,或感覺到界線被侵犯時,我們會感到憤怒;而這種憤怒的感覺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把我們的權益拿回來。

憤怒具有能力,會產生動作;為了維護權益,是一種正當保護的動作與存在。如果沒有憤怒的感覺,就不會有動作的產生,如此,很可能會變成他人可以耍弄我們,或是被當作受氣包。累積的結果,最終可能就像女主一樣,情緒嚴重失控。

心理學專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當感受情緒波動時,別只是一昧地否定或隱忍,而是要檢視內心,承認我生氣了,然後問自己:我在氣什麼?是什麼引起我的生氣?情緒可以揭示我們的狀態,讓我們知道自己怎麼了。

隱藏情緒背後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生氣跟其他感覺混淆在一起,比如在生氣的情緒底下,可能是覺得丟臉、惱羞成怒。丟臉的感覺讓我們覺得痛苦,覺得自己很脆弱,為捍衛自己,於是生氣起來。如同閩南語說的:見笑轉生氣。

檢視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是至關重要的。情緒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所謂正面或負面的問題。當感到生氣或丟臉,難過或開心……,這些感覺都要接納,我們才能知道--我到底怎麼了。

心理學專家表示,比如有人撞到你,不道歉,人就走了,這時你可能會感到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是一種模糊的情緒表達。

然而,如果這人撞到你,你感覺嚇一跳,之後覺得這人不道歉是沒禮貌的行為,你感覺有點生氣,因為覺得不被尊重,沒有被禮貌的對待。

這樣的檢視會讓我們理解到:原來你需要尊重,原來你氣這個人不尊重你。這時候情緒還不至於會爆發,可以再想想:可以怎麼表達你的需求、你的期待。如果希望這個人知道,或是希望得到想要的尊重,可以對他說:「你撞到我了,我希望你能跟我說對不起。」

探索內心為情緒解碼

當我們對自己的狀態不太清晰的時候,很容易累積一大堆的情緒,一大缸的搞不清楚,然後在某個瞬間大爆發。不單是憤怒,任何情緒也是如此。

比如有人在某些時刻會感到莫名難過,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兒,好像失去了盼望和樂趣。雖然尚未到達憂鬱症的程度,但哀傷感十分明顯,很可能是有太多哀傷的事情沒有面對和處理。

心理學專家表示,這些情緒如果不去正視、不去了解它在告訴我們什麼,很可能累積到無法處理和承載的地步,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或在某個點上突然爆發。自己會感覺到有問題,甚至別人也會覺得我們有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某一段時間發生還好,但如果已經成為一個模式,就像影片中的女主,已經成為一種行為或思考模式,所有的負面感受都不表達,負面的樣子都不呈現,負面的意見都不說,包括與先生的相處也是這樣,累積了一大堆的憤怒、挫折、不滿,最後因著一個小小的觸發點,全都爆發出來。

其實女主只是把別人欠她的,都要求另外一個人--男主--還給她,但實際上,男主並不欠她,頂多就是對她做了不禮貌的動作,或是不小心擋到她的車,竟然可以有麼大的爆發。

可以想像到,當我們的行為或思想模式已經形成之後,很容易造成後續種種的問題。如果發生在家庭裡,很可能發洩怒氣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家人,不一定是肢體暴力,也可能是情緒暴力。

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

心理學專家表示,當我們意識到長期累積的問題時,通常自己就會感覺不對勁,會開始覺得與人相處有不舒服感,或是反覆出現人際衝突或問題;可能與人疏離,不再親近他人。

當有這樣的情況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一定會出現某種樣貌,比如日常中的小不滿、小生氣都不講,最後卻以大爆發的形式呈現出來。

一個真實案例,一對男女朋友,女友平時會碎唸男友或做一些讓男友不開心的事,但男友從來不講,對女友始終維持好好先生的形象。

未料有一天,女友請男友幫她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是倒杯水,男友突然大暴怒,把過去沒講的、得罪他的舊賬統統翻出來,大罵女友。女友很驚訝,平時像小白兔般溫和的人,怎麼變成大老虎?!

男友發過脾氣後立刻道歉,女友也反省自己哪裡沒做好,然後兩人重歸於好。然而,男友的行為模式並沒有改變,繼續扮演好好先生,持續一段時間後,又在某個瞬間再度爆發,又開始翻舊帳。

原來,男友渴望讓他人喜歡他,希望別人認為他很優質。然而,他的表現卻是壓抑情緒,無法健康表達自己的需求。

透過諮商輔導,男友漸漸學會了處理情緒和內在需求,而女友也學習理解和支持,兩人的溝通與互動更健康,感情也變得更穩固。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