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中年睡眠太少會增加失智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隨著健康保健技術不斷改善,人們愈來愈長壽、身體也愈來愈健康,但也造成非傳染性疾病人數的增加,包括失智症(癡呆症)。影響所及不單僅是病患本身,也為家人生活及經濟、照護負擔帶來巨大變化和挑戰。

失智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而是腦部疾病所導致的綜合症候群,帶來多種大腦功能的紊亂,如記憶、思維、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和判斷等。因著大腦認知功能的損害,可能伴有情緒障礙、社會行為退化或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

目前全球大約有5000萬失智症患者,每年有近1000萬的新增病例,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換言之,平均每3秒鐘,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罹患人數以中國(540萬)、美國(390萬)、印度(370萬)、日本(250萬)等國家最高。世界衛生組織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必須將失智症納入全國公共衛生政策的重點計畫。

台灣自2018年起已邁入高齡社會,預計至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協會依台灣總人口成長推計,2018年底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約7.86%,加上年輕型失智者,共計有超過28萬失智人口,推估2065年將逼近90萬人。

2019年5月世界衞生組織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為各界提供了透過公共衛生方法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的知識基礎,建議民眾應積極增加生活中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也要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以及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預防失智行動要及早開始

近年歐美多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即開始產生病變。近期研究數據發現,中年睡眠長期不足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

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的醫學研究指出,與正常睡眠七小時的人相比,50到60歲的人每晚睡眠6小時或更少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更高。在50到70歲、長期睡眠時間較短的人中,失智症的風險則增加了30%。

另一項研究亦指出,每晚睡眠五小時或更少者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一倍。

英國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研究主任莎拉·伊馬里西奧(Sara Imarisio)於報導中表示,一日難眠可能會短期性的影響記憶和思維,但長期的睡眠品質可能會影響失智症的風險。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模式會影響身體健康。每晚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對心臟動脈變化的危害最大,也會增加心臟年齡,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專家建議,良好的心理健康管理、足夠且有品質的睡眠、避免抽菸和適量飲酒、運動習慣,以及健康的飲食,可以幫助保持大腦和心臟健康,降低失智症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