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沁/「做自己」這趟人找人的旅程(下)

做自己歷程裡的心路,實際走來是漫漫長路。

童年從學齡期開始就拒學,一直到了正值狂野的青少年,有了基督信仰之後,才就範「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收拾起只要我高興生活、任我吃喝玩耍無邊無際不受約束的童年生活模式,我上學、我嘗試各種能融合獨立自主、養活自己的謀生職業。

實際操作起「做自己」並不輕鬆,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我加快腳步,半工半讀補上我遺漏的成長節令。

這一趟尋訪「做自己」,不像年少階段迷惘,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地圖。

我在每一個科目裡學習探討自己的興趣和特質,在工作上完成當盡之務。從十七歲之後的六年裡,我認真實踐信仰生活、學生責任(包括怎麼讀都讀不會的數學,和感到無聊的珠算),完成各式各樣的打工內容。

回想起來,那時的樣貌很像一棵樹被栽在溪水旁,接受按時候澆灌和光合作用,時節到了就自然結果子。不管這樣日夜工作讀書的生活多緊迫,我心中有光,我感受到自己的自主和自在。

幾年之後,眼前的自己在接受時間管制和工作的磨塑之後,臉譜更清晰,我享受尋找自己的過程,在與時間同進出之下,看到一個「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自己」。就在那時候我便決定要成為今天的自己。

其實任誰在無論多滿意做了自己之後,人生路走著走著,總會有那麼幾個階段回顧,省思自我面貌,進而問了﹕我是誰,是該這樣行走人間過生活嗎?於是依著不同的年齡,身份、角色和獨特的處境之下,再度進行「做自己」的吶喊與行動。

在「做自己」這趟人找人的旅程裡,只要避開以自我為中心的喜好、我行我素、破除界限,極端做自己的反動,而能遵循著萬事萬物都有季節,多充實自己,心口合一、手腳一致,做好眼前事,耐性跟著時間走,終究會找到一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

分享:
林凱沁

正道神學院教牧博士、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美國阿肯色州理工大學教育碩士,逾30年輔導工作經驗,也是佳音電台「快樂送到家」節目製作、主持人,著有《情緒的鏡子》、《記憶的鏡子》、《一定要原諒嗎?走出錯待的9個故事》(原書名:中年重生,修訂版)等書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