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會為事情的發生找到合理的原因,來說明造成現在的結果是因為哪些原因所造成的。我們認為事物之間必定是因果關係——因為這樣所以這樣,全部就是因為這樣。
心理諮商師表示,這樣的歸因模式常常會出現錯謬:絕對化、兩極化、非黑即白,不是這樣就那樣。實際上,很多事件或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因果關係,而是關聯性的關係,而且是多重因素,不會單單因為一個因素就造成後面所有的後果,就像癌症的發生是許多因素造成的。
同樣的,我們的性格、我們的人格、我們的思想,有很多因素在影響、形塑我們,造作成今日之我。這些因素的關聯跟我們之間形成的關聯性,需要看影響比重的大小。比如同在一個家庭中,有的人更多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有的人更多受到手足的影響。
一般而言,當人們在為自己的某個行為尋求理由、試圖做解釋時,把事情造成的結果歸因於個人因素——我裡面我有的,包括我的個性、我的價值觀、我的喜好等等,就是「內歸因」。
而「外歸因」,就是我這個人以外的因素,包括他人、環境、情境等等,以及所處的系統——家庭系統,再大一點就是社區系統、工作系統;而學生就是學校系統,再更大就是整個社會系統。
內外歸因又可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可變動的,一個是不可變動的、恆久不變的。
例如把今天遇到的倒楣事歸因於是因為太陽從東邊升起;太陽永遠從東邊出來,這是恆常不變的,那是否就要永遠都要倒霉了。但如果把今天發生的倒楣事歸因於是因為陰天,這是可變動的,代表晴天時可能就不會這麼倒楣了。
同樣的,內歸因就是我這個人裡面的因素或特質。倘若在職場上,事情沒做好被老闆罵,個人「內歸因」的結論是因為太笨了、智商太低;除卻有些人因為環境無法接受教育、可能比較落後外,大多數人往往會認為智商是不可變動的、是天生的,沒有改變的可能和希望。既然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的,當然也就沒什麼好改的、好說的,只能默然承受。
心理諮商師表示,在歸因的時候,如果我們用的是內歸因,又是歸在恆久不變的因素,就會造成一個狀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既然難移,就不要移了,如此,可能就會陷入在無奈、絕望、就這樣了、不可能了、改不了…的負面感受之中。
當歸因的時候,不單只是純粹以內歸因或外歸因來區分事情帶來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歸因的原因是可變的或是不可變的。
歸因方式若常常都是內歸因,而且是恆常的、不可變的,如我笨、我蠢、我很糟糕、我沒人愛、我做得不夠好、我能力不足…,長久下來,這個人自然會感到很無助、很沮喪,沒有希望,甚至會有愧疚感。即便是外歸因,也可能帶來很負面的感受與想法。
但如果今天歸因一件事情沒做好,是因為我粗心大意或是我沒有做檢查,雖然是內歸因,但它是可變的。只要下次不要粗心大意、仔細檢查,或檢視自己容易造成疏漏的問題所在,就能把事情做好。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將有助個人、職場、人際的成功。
過度愧疚、沒有盼望及無望的感覺,和憂鬱症狀有部分相似。
心理諮商師表示,有些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經常會使用內歸因且是不可變動的;因此會互相加強、循環。換言之,有這樣歸因方式的人比較容易往憂鬱的方向走,特別是遇到重大的壓力;而當他一往這樣的方向思考,也就愈容易往那個方向去歸因,彼此互相加乘、造成一個負向的循環,成為憂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