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進行式

「我反抗,故我存在。」

某天不經意的翻閱到某雜誌的社論,恰巧看到已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名言,突然想到這兩、三年家中陸續成為青少年的孩子們,心裡不禁莞爾一笑。

「為什麼我要做這個家事!」

「你不要一直說同樣的話了!一直重複!很煩耶!我知道了啦!」

「不要再看手機了!」

(十分鐘後)

「不要再看手機了!」

「厚!好啦. . .」(氣呼呼地離開現場)

以上的場景,在我家一點也不陌生,甚至曾發生比這對話火爆數倍的劇本。

面對家中有強烈意志爭取自由、無限擴張自我權力的青少年,身為父母的丈夫跟我,曾經成為全面防堵「青春期爭取自由病毒」的奉行者,在家中設下各種約束規則、網路防火牆,就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透過這些「約束」,使他們能逐漸成熟、穩定,遵守家規一同生活與學習。

結果呢?曾有一段時間,我們為了要確保孩子不要太晚睡,免得影響健康,所以跟著孩子熬夜,搞得自己白天精神不濟。也曾怕孩子上網流連,碰觸到不適當或色情暴力的內容,我們使用軟體或設備把家中電腦、手機、無線網路加以控管,結果當發現孩子居然突破除重圍,我們那時真是又灰心又沮喪。那時,我們自問自己並非不愛孩子、不花心思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但為什麼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就漸漸變得難以溝通、自我為中心、情緒起伏高高低低?更悲慘的是,過去享受而輕鬆的親子關係,如今卻常因為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暴走,讓我們做父母的也跟著暴走、總在備戰狀態、疲倦不已. . .

在這困難中,我們曾以為走到死路了,然而因著基督信仰中,奇妙恩典的帶領與供應,我們居然體會了在這段歷程中隱藏的祝福:

1.面對孩子的反抗或反對,我們是否能看到他真正的需要為何?

做父母的我們,要在孩子成長脫離兒童進入成年時期,盡可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辨認出自己真實的需要。花很多時間玩手遊的需要是甚麼?可能是同儕認同的需要、可能是成就感的需要. . .當我們幫助孩子找出在行為背後真正的需要時,我們能更多認識孩子的內在狀況,不否定也不強化,而是認同他的感受,抓住這機會與他的心連結,我們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在這個需要上,找到更完善、更有利於自己的滿足方式,一同學習誠懇的接納、照顧自己。

2.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允許我們或孩子犯錯嗎?

在華人的文化中,儘管我們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我們是真心認同嗎?還是骨子裡仍有對失敗的恐懼?面對孩子的失敗與不成熟,就是父母重新回顧自己成長歷程的珍珠時刻。我過去會為了孩子偷錢或說謊的行為感到生氣、憂心、灰心甚至不諒解。如今,當面對類似的情況時,我問自己:「我的一生之中,是花了多久的時間,才真正學會並認同誠實的可貴?我是花了多久的時間,才學會好好使用金錢?」

在回顧中,奇妙的觀點發生了,我們居然開始對孩子的行為不再咄咄逼人,而有不同的情感去看待,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多麼希望大人能接納、了解我們,並再給我們機會嘗試、犯錯呢?

聖經裡有一句話:「愛裡沒有懼怕; 愛既完全, 就把懼怕除去。」實在說的極美、極好。

真正在愛中的關係,不是因為害怕違反規條、不符期待,只好做出表面順從的行為,而是活在愛中帶來的自由。這自由不是無限上綱的行為跟選擇,而是在生命歷程中,經過彼此的陪伴、必然發生的失敗、整理分辨、一次次的選擇,我們終能贏得孩子的心,彼此都能活出自由成熟的生命。身為父母的我們何等有幸,能有勇敢的青春期孩子,陪我們走這趟愛中沒有懼怕的旅程。

在我們家,正好有幾個青春期的孩子,犯錯與失敗仍是進行式。但更棒的是,我們知道,在這段陪伴孩子成長、既刺激又充滿驚喜的歷程,才是正港的愛的進行式。現在,我們正在一起學習如何在真實並接納的愛中,勇敢地一起走過這段屬於我們共有的青春期. . .

分享:
Forester

兒時有不少志願與夢想,卻未想過能成為「母親」;從不婚不生 不認識神到被上帝的愛觸摸,開始迄今超過18年的「相一夫教四子」的絕妙挑戰生活。期待從陪伴孩子們成長,如同園丁育苗栽樹的生活經歷,記錄出一段段沉澱與反思。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