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不該打小孩?

父母該不該打小孩?這個問題的回答到現在仍莫衷一是。自古以來,為人父母多認為打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因為「打了就會聽話」、「打了就會怕了」,但體罰真的能達成管教的效果嗎?

常依賴體罰管教孩子,雖然暫時收到壓抑不良行為的立即效率,但事實是,這不僅是個解決問題的「錯誤的示範」,在兒童心理成長、社會互動與認知發展上,也有相當的阻礙。有些家長打了孩子卻威嚇不准哭,也讓生理的自然反應受到不當的壓抑。

根據社會學家Hant等人在1990年指出,兒童知道自己讓父母不高興時,就會挨打。因此在面對惹他生氣的玩伴時,可能也會表現出相同的反應—用「打」來解決問題!

一個針對一至四歲幼兒的研究中發現,每週遭到父母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在長達四年追蹤的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從未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智商則平均增加三分。英國新漢普夏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的研究者史博士(Murray Straus)發現:當父母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時,可以刺激小孩的認知能力。而那些長此以往被毆打的孩子,會開始出現攻擊行為或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反社會行為的徵兆。

以耐心的溝通協助孩子認知上的改變,效果可能無法立竿見影,但長遠而正向的影響會逐漸顯現在孩子的行為上。學者指出,在管教中與孩子講理,並說明原因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會比那些不講理父母的孩子更為友善、有安全感、對父母也更為尊重。

當孩子瞭解犯錯時,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而不是恐懼受罰,因此遭遇困難時,較容易向父母求助。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極度渴望社會認同、證明有獨自的能力,對於傷害自尊的體罰,很容易引起親子抗爭的局面,因此尋求安全的解決,能夠避免許多誤入歧途的危機。

從影響的結果與成效來看,要打還是不打?聰明的父母,由你決定!

分享:
林盈呈

曾於大學執教兒童發展心理學;製作、執筆系列兒童品格教育圖畫叢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推屆為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