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關係中存在無條件的愛嗎?

在這個充滿著愛與複雜人性的世界裡,一個看似理想卻又充滿挑戰的問題:「我們可以無條件愛人嗎?」

從亞當與夏娃的故事開始,人類似乎便已經失去了對他人無條件愛的能力。因為吃了善惡樹的果子,人的眼睛開始變得明亮;而當我們的眼睛被打開,就看見對方身上有很多問題,也看到我們身上的不完美。

然而,在我們心裡面仍然有一個期待:希望可以無條件被愛。這個期待上帝從起初創造人--亞當夏娃的時候,就已經放在人的心裡面;換句話說,無條件的愛只有在神的裡面才可以找到。

人的愛再多,都只能在有限的條件裡面來愛人。即便在親子關係中,人們常說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條件的。事實是,父母的愛也是有條件的,只是剛好孩子符合了父母的某些條件。

心理學專家指出,可能是個性乖巧、聽話,或是跟父母很像,看到孩子就像看到爸爸或媽媽,因此孩子怎麼樣都沒關係,總是有幾個條件存在。

比如家庭中很常看到爸爸疼愛女兒,對女兒似乎是無條件的愛;但是對兒子呢?可能就不怎麼理會了。這代表了女兒符合了爸爸的某些條件,而兒子,並不符合。

這種有條件的愛,在感情裡面或婚姻關係中也相當普遍。當人們選擇伴侶時,並不是隨意抓一個人、就愛這個人,而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做出選擇。

即使是一見鍾情,也是有條件的。可能是一方的長相、氣質或言談舉止符合另一方的期望,剛好就是這一眼,看見彼此條件很相合。

如果有所謂無條件的愛,應該是對每一個人,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倘若只對某一個人,就是有條件的。

心理學專家表示,有條件也沒關係,承認自己就是這麼有限,只能夠在有限的狀況裡面去愛另外一個有限的人。當我們能夠這樣承認的時候,反而更有助於彼此關係。

一個真實案例,有位先生對太太非常好,太太要花多少錢就給多少錢,太太不工作就不工作,太太想要生小孩、太太想要在家帶小孩,無論太太想要做什麼,先生都順太太的意。一開始確實如此,但是久了以後,夫妻之間開始有隔閡。

起初這位先生信誓旦旦要無條件的愛太太,但對他而言,所謂無條件的愛等同於不干涉,因此雖然他心裡不贊同太太做的每個決定,但是為了不干涉就當做沒看見、沒聽見,保持一個距離,久而久之,兩人的關係自然而然就疏遠了,最後被太太發現先生有了外遇。

另一對夫妻,太太突然被先生告知要離婚,而且隔天就搬離開家。太太心裡非常困惑,在諮商過程中一直說: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

太太說,先生對她非常好,她要做什麼,先生都配合,真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她、愛她。只是偶爾可能會表達他不喜歡這個那個,但太太卻都不以為意,先生也沒說什麼。

心理學專家指出,這位太太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當先生在表達他不喜歡的時候,是真的不喜歡,但是太太沒有任何回應,以致先生心裡累積了很多的不被愛、被拒絕、被忽略、我不重要…,直到有一天,先生覺得無法再愛下去,不願一直被當作工具人或擺設,於是斷然提出離婚,而且立刻避不見面;彼此之間,甚至連大吵都沒有。

諮商過程中,太太問:「是不是這世界上沒有無條件的愛?」心理學專家的回答是,如果是絕對無條件,真的沒有,我們只能夠在有限的狀況下做到所謂無條件的愛,但頂多就是更多一些的寬容,無法做到完全無條件。

真實承認自己的有限,是建立愛的關係的第一步。

心理學家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特質,有些可能在對方眼中是美好的,但同時也有一些可能不那麼討喜。這種相互存在的特質,是我們能夠接納彼此的關鍵。

接納並不意味著必須完全欣賞或認同,而是要意識到彼此都有一些不喜歡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我們需要思考如何以更建設性的方式相處,並願意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換句話說,要能夠尊重彼此的不同,並避免觸碰對方的敏感點。

當彼此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互相尊重,建立信任,也可以在共同地方有更多連結的時候,互相就能夠成為彼此的豐富與享受。

尊重與連結,必須建立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礎上。

我們必須先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真實了解自我,也需要意識到自己和對方都可能會經歷變化。這種變化的方向很重要--我們是要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密呢?還是停滯不前?心理學家說,這是一個有跡可循的過程。

在現實世界中,或許無法實現絕對無條件的愛,但是,當我們能夠真實地承認自己的有限,並在彼此理解和包容的基礎上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時,就能夠在愛情世界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情感關係中的愛也許不是完全無條件的,卻是生命與生活中最珍貴的寶藏。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