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頂尖企業印度裔執行長勝出關鍵

今年4月IBM印度裔執行長阿文德.奎許納(Arvind Krishna)上任,以溫和表面、果決行事的領導風格,成功挽救IBM 連續22季衰退的陰影,再次引發全球討論印度裔CEO的熱潮。

根據《哈佛企管評論》評比全球最佳10名執行長內,就有3位印度裔的執行長,包含微軟的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Adobe的執行長納拉言(Shantanu Narayen)、萬事達卡的執行長彭安傑(Ajaypal Singh Banga)。據報導,美國單由印度裔CEO領導的科技公司,總市值就接近2.7萬億美元,除上述外還有Google 執行長桑達.皮采(Pichai Sundararajan)、Nokia執行長拉吉夫・蘇里(Rajeev Suri)等等。

在美國,儘管東亞人口(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台灣)是南亞人口(印度和巴基斯坦)的1.6倍,但頂尖企業,東亞裔的CEO比起南亞裔CEO,卻明顯少了許多。

2020年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指出,東亞裔和南亞裔的美國人雖然都有充足的動機來努力工作,並爭取領導的職位,甚至美國因著911事件的關係,對膚色外貌近於中東人的南亞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歧視影響,比起膚色黃中偏白的東亞裔(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台灣)來得高,但是擔任高階主管的比例,東亞裔比起南亞裔少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溝通模式。

研究認為,南亞裔(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領導上,比較能展現行事堅定與自信的風範;南亞裔的文化鼓勵放聲思考(Thinking Aloud),以口語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比較活潑、鼓勵辯論和爭論,較常使用肢體語言。

另外,印度裔有良好的溝通理解能力,部分源自其多達10族的多種族文化,加上形形色色的信仰與語言,以及受到區隔階級的種姓制度影響,在獨特的環境背景之下,人們必須不斷地對話、解決衝突,深化了印度裔的「溝通能力」。

反觀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因受到儒家思想影響,鼓勵謙遜、習慣安靜地工作和思考、追求和諧、穩定,不擅於自我推薦,在文化上較為保守,不喜歡放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喜歡用個人論述與分析來推翻別人的意見,或在衝突中捍衛自己意見,並且會視為是一種破壞和諧的威脅。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裡,「槍打出頭鳥」等觀念有一定程度的束縛人們的思維,不敢率先表達自己的意見。

美國主流文化鼓勵堅定自信的溝通表達模式,雖同具有競爭力,但南亞裔(印度和巴基斯坦)與白人在領導力方面,相對比東亞裔(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台灣)更具優勢。哥倫比亞商業學校的主任教授麥克˙莫里斯(Michael Morris)表示,東北亞的溝通風格並不符合美國人對領導者的期待,且容易被解讀為缺乏自信心、企圖心和堅信的主張。

印度跨國CEO不都來自富爸爸

跨國企業的印度裔CEO或領導階層,許多出身於印度普通家庭,他們遠赴美國大學深造,進入「國際化」軌道,憑藉強大的技術背景,在企業出任各種職位,一步一步從底層升上來,成為美國頂尖跨國企業的CEO。

Google 執行長桑達.皮采是一個傑出的例子。土生土長的印度坦米爾人,家境不富裕,12歲那年家裡才擁有第一支電話,甚至出國深造買了一張機票錢,就超過父親一年的薪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印度理工學院畢業,取得史丹福大學的獎學金,畢業後先於麥肯錫擔任工程師,2004年進入Google,2015年出任執行長兼董事長。他個性穩定,有自信,擅於化解衝突、取得合作機會。

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是來自印度中產階級的家庭,從追求職業板球選手的少年,因著學校鼓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方式,追求大膽且偉大夢想,並隨時準備好接受挑戰,加上父親的引導,對科技資訊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印度的馬尼帕爾理工學院畢業後,選擇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深造,取得電腦科學研究所的學位,最終進入資訊人的夢想企業―微軟,一路攀升到領導人的位置。

概括而論,印度裔CEO的成功,除了聰明、專業,更關鍵的是良好的溝通能力。他們勇於跳脫思想與面子的束縛與恐懼,自信表達個人主張、解決問題,一步一腳印從底層做起,展現生命的韌力與踏實。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