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說誠實話?

「要教孩子說實話嗎?」多年前在楊茂秀教授的兒童哲學課裡,大家掀起了熱烈的討論,其中有學員認為:「要教孩子說得體的話」我非常同意!誠實話與得體的話似乎相仿,實則略有出入,也可能導致不同的效果。

女兒小學三年級時,自願參加英語戲劇比賽,經幾位家長商討後,由我主筆比賽的劇本。劇本有了雛形,老師便分派角色。之後幾天,劇本仍在進行修改, 女兒在揣摩角色時,每日情緒都繃緊在興奮又緊張的弦上。一天,陪她走路上學的途中,女兒異常擔心的說害怕自己不會演,做媽的當然鼓勵她,將她過去的表現、表演天份都肯定的羅列舉出,她顯然很認真的接收自己的「功績」。由於劇本還在最後撰寫階段,我便帶上一句:「妳真的很有表演的天份,那這樣好了,媽媽幫妳把妳的台詞多加一點,妳表演得那麼好,當然要特別一點!」雖然她直嚷著說:「啊!不要啦!」但是從她帶著笑容、雀躍的進入校園,可以看出她對自己已經有了相當的信心。

本來是一席簡單的母女對話,就是媽媽對女兒的鼓勵罷了!但是與老師關係良好的女兒,到了學校就興奮的跟老師分享媽媽的一席話。向來注重同學平等關係的老師隨即溫和的回應女兒:「沒有誰的角色是比較特別的,也沒有誰的台詞會比較多!」

當天中午與其他的媽媽進學校訓練比賽的成員,女兒當著許多媽媽的面轉述老師的話,我意識到事情不妙了,孩子說了誠實的話,卻可能引發了我和老師、和其他家長的誤會,我執筆寫劇本,當然會平均分配五個角色的台詞與出現頻率,怎會偏心只讓自己的孩子表現?

休息時與孩子解釋我說話的用意,孩子半知半解無辜的說:「可是妳是這樣說的!」我承認的確說了,但也讓女兒了解,有些話不需要轉述,只能成為我們之間的默契或是鼓勵的力量,當別人不明白話語的情意,解讀不同,就容易引起誤會。事後趁著帶女兒跟老師道別,也順道分享了早上對話的情境,明理的老師早已意料到,也藉機為女兒打氣。從親師敞開的談話,以及回家路上更詳細的舉例說明後,女兒最後理解了話語箇中的微妙。

在帶孩子的經驗裡,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或一個一個的事件中學習到建構自我的思考層次來因應各樣生存的環境;也就是說,從一個事件的情境當中,孩子若有了錯誤或不得體的行為,經過父母指正、孩子提出疑問來交互討論與釐清,之後或許成效未能立即落實在孩子的應對中,但經過「共同省思」的經驗累積,加上因年齡增長在身心上的成熟,孩子通常能夠感覺、感知、體會到不同場合該有的行為與話語。

說話是一輩子的學問,要教孩子說「誠實話」或「得體的話」?我想兩者都該並重。透過磨練以及大人耐心等待孩子在理解上的成熟,越多的機會教導,孩子就越能拿捏何時該說誠實的話,何時該說得體的話了。

分享:
林盈呈

曾於大學執教兒童發展心理學;製作、執筆系列兒童品格教育圖畫叢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推屆為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