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網玩什麼?父母怎麼做,孩子怎麼學!

生活在3C時代,科技與網路幫助新世代的兒童、青少年有更多的工具去學習、去娛樂,表達自我、與世界聯繫,卻也潛藏許多危機。家庭教育專家劉容襄博士鼓勵父母要更多了解數位環境的現況和風險,而父母怎麼做,很重要。透過參與式學習,父母會看見孩子不同於平時的生命寶藏。

 

根據新近兒童福利聯盟針對11至15歲兒童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概況和影響所做的調查顯示,即使有極高比例的學校(94.4%) 、家長(84.7%)提供孩子網路安全教育及教導網路隱私設定的重要,仍有4成以上的孩子表示「爸媽曾告訴過我的上網安全事項,我覺得無法解決我在網路遇到的問題」。

報告指出,近4成的兒少曾在網路社交上透露個人重要隱私,包括真實姓名(59.9%)、個人照片(45.5%)、就讀學校或班級(39.7%)、個人所在位置(27.7%);甚至有2成的孩子曾遇過網友提出特殊的要求,包括單獨出來碰面(36.2%)、提供裸露私密照或影片(25.1%)、恐嚇勒索或詐騙(10.7%),更有1.9%兒少認為可以用交換私密照來證明彼此的感情。

此外,該調查特別模擬不符兒少使用年齡的APP註冊情境題,發現有27.7%兒少願意開啟個人手機的GPS定位,增加暴露所在地的危險,甚至有41.8%的兒少會違反規範,勾選「自己已符合軟體使用規範年齡」。

兒少使用網路的時間,比較6年前亦大幅增加。2020年5月使用時數平均每週為27.2小時,比2014年調查的「每週平均12.98小時」明顯高出一倍,假日平均使用時數更是平日的兩倍;經常使用的平台為影音網站(82.1%,含交友聯天互動等)、手機遊戲(79.0%,含交友功能)、社群軟體(75.5%,含直播)。

如何讓孩子不長時間沉迷於3C或網路,或接觸到不良且惡意的內容帶來負面影響,或霸凌或交友等網路陷阱,是每個父母最大的擔心和焦慮;甚至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失調」的現象,列為精神疾病的一種。

新3C原則,陪孩子與3C共舞

家庭教育專家劉容襄博士表示,長期暴露在虛擬世界中的聲光效果,孩子會難以投入真實的情境,產生注意力下降的問題,並對學習語言、生活常規等能力帶來不良影響,建議父母要適時陪在身邊並給予提醒,讓孩子清楚手機聊天與跟家人聊天不同,即使是在社群軟體中私聊,也是一種在私領域做公領域的行為,孩子對於這種情境的轉換並不清楚,因此喜歡在自己的房間裡,透過訊息將心事及隱私敞開。使用網路傳達如同在升旗台上廣播一樣,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截圖傳播。

針對3C世代的親子關係與教養,劉容襄提出「新3C原則」,鼓勵父母要接觸(Contact)孩子的網路世界和遊戲,要了解孩子使用的內容(Content)及協助篩選,並要不斷和孩子溝通(Communication),彼此達成使用3C的時間、內容與規範的共識。

在做法上,首先父母要先以身作則,不要長時間使用手機或上網。當父母自己定規使用時間,成為榜樣,孩子才會願意服從、一起跟著改變;並且要陪著孩子「一起選擇」、「一起玩」、「一起聊」。

所謂陪小孩一起玩,不是大家躺在客廳的沙發上、各玩各的,而是要留意孩子平常上網搜尋哪些資訊,或使用那些軟體,父母要上網了解孩子透過這些平台或訊息會學到什麼,是否有哪些連結會跳出兒少不宜閱讀的內容。此外,在父母與孩子一同約定的使用時間內要有彈性,例如,孩子玩30分鐘,時間到之前可以預告或等他過完這一關再結束,孩子也可能因為剩下的時間不夠完成一個關卡、提早結束遊戲。

無論自己對孩子玩的遊戲,喜不喜歡或有沒有興趣,都要去認識,去了解,可以主動問孩子,遊戲怎麼玩,裡面有什麼角色,叫什麼名字等等,他們會樂意介紹自己的「朋友」;或是請孩子介紹哪個遊戲好玩或適合大人玩,孩子會樂於推薦遊戲,進而彼此分享、溝通,選擇適合玩、好玩的遊戲。

透過參與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更了解孩子在玩什麼、做什麼、認識哪些朋友,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從他有興趣的事情去切入、去談、去理解,父母會發現,原來已是少年的孩子,他的興趣是這個,原來孩子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以理解,原來他有那樣的特質、那樣的能力,仔細留心觀察,父母將會看到孩子在平時不一定會展現的生命寶藏。

劉容襄強調,參與式原則是數位時代下家庭要學習的新思維。父母必須認識孩子所處數位環境的現狀和已存在或潛藏的風險,也需要強化關係來面對可能的改變,藉由一同學習、一起創造新的關係,並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有更好的選擇能力。當親子互動更緊密,家庭也會更甜蜜。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