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過去不好的童年經驗影響現在的你

為什麼這樣的事一直發生在我身上?
為什麼我總是被某種人所吸引?
為什麼我不想對孩子做這些事卻還是發生了…

《今日心理學》專家指出,許多在童年有負面成長經驗的孩子,在長大成年之後,往往會複製童年時在家庭中和人際互動上所學到的不健康模式和行為,而且常常是不自知的,直到某些事情迫使個人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行為或經歷,於是開始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我為什麼總是這樣?我為什麼…

比如童年時期被忽略或被忽視或被遺棄的孩子,在成年後常常會因為害怕被遺棄而苦苦掙扎。這種被遺棄的感覺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也可能表現為嫉妒,或者在極端情況下,表現為佔有欲。

或是在童年時經常受批評或目睹他人被批評,很自然地會透過生氣或惹怒他人來表達自己對人際關係的不滿。其實自己知道自己的容易生氣是無法容忍的,但同時卻也會把這種不容忍投射到周遭其他親近人的身上。

在混亂或不可預測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壓力,致使中樞神經系統經常處在高度警覺的狀態中,以致在成人之後,需要很多的時間或空間來安撫焦慮、緊張和恐懼的狀態。

專家建議,要能夠打破因創傷而產生的不健康行為模式,必須先接受自己發生什麼事,並承認自己受傷了。這是最重要的步驟,但卻也是最困難的。

專家說,不是要責怪任何人或事。它只是關於接受你的真相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當願意接受發生的事情,創傷就沒有立足之地,但仍然會在潛意識裡游來游去。

當承認並接受之後,再問問自己:我要繼續這個樣子嗎?我要持續過這樣的生活嗎?專家表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相當艱難的旅程,需要自我不斷的成長、省思,並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及持續的轉變。

寫日記、反思、靈性追求及支持小組的陪伴是很好的幫助,但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培養及改善對自己行為的更多自我意識。

這是要能透過自我察覺,對自己內在的感受、情緒、想法、行為、語言、狀態等有清楚的觀察和認知。然而大多數人其實未能夠真正了解自己各個面向的狀態,以致很難有改變。

改變是一個過程,需要更多了解自己在哪方面可以自我增長,也需要學會善待自己、自我疼惜,同時也要能學習愛和關懷。

改變從來就不容易,需要時間。你已經長大成人,你可以有所不同。你可以拒絕並打破不良模式的迴圈——接受、承認,然後起來,願意自我改變並為自己負責任,盡己所能的不斷前進,再前進。

你們自出母腹,就蒙我懷抱; 自出母胎,就蒙我提攜。直到你們年老,我還是一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然懷抱你。我以前既然這樣做了,以後我仍必提攜你;我必懷抱你,也必拯救你。 

——聖經以賽亞書 46:3-4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