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就要忍住!

到舞蹈教室接女兒TT時,已經有許多媽媽和一個阿嬤排排坐在教室外,等候孩子了。我站在更衣室口往內看,正好看到女孩DD的阿嬤已耐不住性子,正快速熟練、用力地幫DD脫下褲襪、舞衣、舞鞋,穿上便裝,收拾衣物。

不一會兒,阿嬤幫DD打點好了一切,提著孫女的背包經過我面前時,眼神邊飄向更衣室,邊對我說:「不幫她們換,她們就在裡面一直玩,不出來!」等阿嬤走後,我突然意會到,其實她是在「點醒」我,我的孩子在裡面「玩」,為什麼不進去幫她換?我探頭看著TT開心的和同學互動,兩個女孩其實也沒有停下手上更換與收拾的動作。

這個例子,讓我想起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楊茂秀教授說的:「要忍住!」就教育思考上,楊教授指出,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有些大人就直接回答了問題,可是卻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機會。所以,當孩子主動提問的時候,教授說:「要忍住!」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的行為發展與模式還未成熟時,家長也應「忍住」,不要給予執行的命令甚至出手,而是以「等待」來換取經過思考及鍛鍊的成熟。

曾經看過一篇值得借鏡的新聞:一位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被醫生診斷「手指肌肉無力」,醫師與母親回溯生活點滴,才覺察孩子從小無論吃飯、穿衣、穿鞋,皆由外籍勞工代勞,因此也剝奪了孩子動手學的機會!這個媽媽後來辭去高薪的工作,決心陪伴孩子長期復健。後來,又被診斷得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連連發現的遺憾,竟只是「沒有讓孩子動手!」

只要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周遭的孩子有些真的不太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教養者的過於周到,動搖了孩子能力的奠定。我也親見經常上演的劇碼:十一歲孩子的運動鞋鞋帶掉了不會綁,必須請人代勞;最常見的是校園放學時,儘管媽媽手上大包小包,還得幫忙背書包……更甚者,不勝枚舉。

「學習的過程重於結果!」若不能忍住出手,孩子缺乏刺激,不但運動神經可能遲滯發展,也將連帶腦部的神經迴路缺乏連結,以致孩子的許多表現與反應就顯得「不太聰明」!因為沒有「豐富經驗」的資訊儲存在腦海,需要的時候,便無從提取經驗與訊息,做出適當的反應。所以,愛孩子的我們,怎能不「忍住」?

分享:
林盈呈

曾於大學執教兒童發展心理學;製作、執筆系列兒童品格教育圖畫叢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推屆為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FB留言

延伸閱讀

剛開學的收心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