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受傷小孩可能治癒嗎?

人是很脆弱的,從出生開始就會經歷受傷的經驗。嬰兒剛出生時無法自理、嗷嗷待哺。當餓了或需要換尿布時,只能用哭泣來表達需求。這些都可能產生創傷。

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得到足夠的愛和呵護,這些創傷可能不會成為阻礙。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如果你有很好的一個童年,這個童年可以來治癒你一輩子。但是你如果是不好的童年經驗,可能一輩子都在治療這個童年經驗而不自知。

有些人在小時候可能經歷嚴重的創傷,例如家庭暴力,包括肢體、性或精神暴力等。這些創傷經驗越嚴重,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被壓抑,但在相似環境中可能再次浮現,造成情緒困擾或人際互動障礙。

如果越小受傷,這種創傷的經驗就會越嚴重。如果成長過程裡面害怕去面對它,就可能刻意的把它壓抑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長大以後,當生活中碰到類似的環境,潛意識裡的創傷情緒可能會被引導出來,以致造成情緒上的困擾,或是人際互動上的障礙等等。

比如進到公司,上司的形像感覺就像是小時候很嚴厲的長輩,因著過去受傷的經驗會讓你感到害怕;害怕就沒信心,沒信心就影響你的工作表現。

我們要正確了解,受傷是自然的過程。隨著成長,要懂得如何察覺自己的情緒、認知狀況,而且要能夠很誠實地去面對、接受和處理。這是一個學習過程。

我們應該要慢慢學習,可以覺察自己的生活狀況,生活中可能在思考什麼,或是你的情緒狀況,你的人際互動,是不是跟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我們可以學習,常常練習做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有一些技巧。比如建立寫紀錄的習慣。

今天碰到某個人,聽到他講的話突然很生氣。試著解讀:我為什麼很生氣?是因為批評到我的家人嗎?為什麼我會那麼在意家人?是因為家人對我很重要嗎?或是說他的某一些話,是不是使我想以前誰對我講過類似的話嗎?

學習去體會、去體驗這樣子的狀況,不要讓創傷干擾到你正常的生理心理狀況。

再來,建議學習建立一些所謂的很好的社會支持的夥伴,比如說宗教裡面基督徒的團契。

然後不僅可以有同輩的支持團體,也可以有不同輩的,有長輩的。他們可以幫提供一些生活的經驗寶貴的事情,從傳述中,可以了解他們是怎麼面對挑戰,甚至他們的創傷經驗。

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對於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比如能吃能睡能動能笑,養成好的運動習慣,懂得正確的紓壓,經常與人說說話、唱唱歌、寫日記。

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也是關鍵。

教會小組是很好的社會支持夥伴,也可以參加不同輩的支持團體,可以從他人和長輩的經驗中學習生活的寶貴經驗,如何面對挑戰和創傷。

閱讀傳記文學,了解他人面對生活的歷程,也是有益的。

若創傷持續困擾,影響日常生活和情緒,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團隊協助是必要的,包括醫師、心理師、護理師和社工師等。

平常不妨練習默想的習慣,定下心來抽二十分鐘,默想靜坐。或是做放輕鬆的訓練--和腹式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放輕鬆,慢慢地做,活在當下。適當的放鬆,常常練習放鬆,可能也會減少以前創傷對你的干擾。

(文字整理)

 

楊聰財 博士/身心診所院長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