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情緒低谷,我得了憂鬱症嗎?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中心新近公布數據,去年有3萬532人通報企圖自殺,約每小時就有4人企圖自殺,其中以15至24歲的青少年佔比最多,且連續三年創新高。調查也發現,八成自殺者罹患情緒精神障礙,最常見的是憂鬱症。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表示,憂鬱是人的正常情緒反應,當人感受壓力、挫折、失落等等,難免會感到不愉快、沮喪或低落,通常過了一段時間或事件過後,就會逐漸轉好。但是,如果憂鬱的情緒不減反重,且持續的時間夠久,仍無法從憂鬱的情緒中拉回,甚至失去控制,這時就要小心可能得了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有一定的診斷標準跟要求。從精神醫學方面來看,會有幾個癥狀:

憂鬱情緒。煩躁、鬱悶、無法開心,時間維持很長且持續很久。如果是兒童、青少年,會經常處在易怒的狀態中,很容易爆發脾氣、感到憤怒、生氣。

失去興趣和喜樂。比如A小姐平時很喜歡逛街買東西,或B先生很喜歡看電影、打電動,當憂鬱症發作的時候,對這些興趣、嗜好,都會提不起勁兒來,不想去做。如果只是本來就不喜歡做、不愛做的事情,自然無須憂慮是憂鬱症。

生理方面有明顯變化。食慾可能變得吃很多或是沒有胃口,造成體重明顯改變;也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睡不著或是一直睡、睡不醒,或是醒了卻不想起床,一直想要癱在床上。覺得沒有力氣,失去活力。

其他還包括過度的罪惡感,覺得自己做錯很多事,做這個不該,做那個不該;還有人感到很愧疚,覺得自己好像一無是處。

認知功能明顯減退。會常常忘東忘西,或是跟他講什麼好像都心不在焉、記不住,或是做一些事情時會突然忘記自己要做什麼。非關記憶力,而是專注力有問題。

決斷力也會出現問題,對事情很難下決定;可能只是簡單的決定,今天中午要吃排骨便當還是要吃雞腿便當,可以想很久卻無法做出決定。

充滿負面思想。覺得頭腦裡有很多煩心的事情,行動上卻是很遲滯。再嚴重者,可能會反反覆覆,經常想到死亡、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人生沒有意義,不如去死等等,或是想要自殺。當憂鬱症發作時,想法通常很悲觀,周遭人再努力的勸說,都不太會產生效果。

臨床心理學家表示,當有憂鬱情緒時,找家人、朋友談談,多運動,隨著時間因子過去,應該會回復正常情緒。然而憂鬱症不治療,或許有可能會自己轉好,但至少會超過9到1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在這段漫長時間裡,若是無法安然度過失序的心思和混亂的生活,有些人可能會走上自殺之途,造成憾事的發生。

很重要的提醒是,盡量避免不要自我診斷自己是否罹患憂鬱症,當發現自己對一些平常有興趣的事情開始不感興趣,思想、體力變差,或是睡眠開始有障礙的時候,建議盡快看身心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初期憂鬱症容易被忽略

憂鬱症可以分成重鬱症或是所謂低落性的情感障礙,也就是比較輕的憂鬱症,兩者症狀差不多,主要是程度不同。重憂鬱症的大部分功能會喪失,無法工作或上學,甚至連自我照顧都有問題;輕度憂鬱症者仍可以進行日常的生活,很多重度患者服用藥物之後,可以減輕至像是輕度憂鬱的狀況。

很多憂鬱症狀在剛開始時不容易被注意到,只是看起來懶懶散散的,或容易發脾氣,無論是患者本身或周遭的家屬,都很容易忽略。

一位罹患憂鬱症的B先生,初期有症狀,他自己和家人都不知道,脾氣變得暴躁、很容易累,不想參與在家庭當中,太太覺得很受不了、很生氣,兩人常常吵架,後來因太太覺得壓力太大了,找了心理諮商師協談,後來才發現原來先生罹患了憂鬱症。

面對憂鬱症,首先且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發現,發現這人是得了憂鬱症,而不是他的人格不好,或是個性不好,或是懶散等等。特別是青少年剛開始有憂鬱症的時候,很明顯會發注意力不集中,看起來懶懶散散、拖拖拉拉的,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兒、不想做,還常常亂發脾氣,這時候很容易造成親子衝突,因為父母會以為孩子不聽話、懶散。

與憂鬱症的人相處,首先要發現問題,他不是只是懶散或是故意跟你賭氣,也要注意個人感受,不要落入對方的憂鬱情緒,引動或觸發個人的情緒反應。很重要的是,主動關懷和積極傾聽,找出問題所在,表達支持,並一同解決問題,包括尋求治療。

專家表示,憂鬱症可能以不同形式現身,對性格和行為造成的改變也不盡相同;但好消息是,當正確診斷出憂鬱症,幾乎是可以有效治癒。


世上雖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因為耶穌已經勝了世界!聖經約翰福音16:33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