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全球氣候變遷正面臨不可逆的臨界點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旨在提升人們對地球環境、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也是反思我們人類是如何對待地球的機會。

氣候變遷是這個世界正面臨的關鍵挑戰。從威脅糧食生產的不斷變化的天氣模式,到增加災難性洪水風險的海平面上升,整個氣候系統近期變化的規模,是許多世紀乃至數千年內前所未有的。

基本而言,溫室氣體是自然產生的,可以阻止太陽的部分熱量反射回太空並使地球適合居住,但在經歷一個半世紀的工業化、森林砍伐和大規模農業之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數量已經上升到300萬年來最高水平,造成全球暖化並帶來極端氣候。

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正持續影響全球每個地區的許多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極端高溫、海洋熱浪、豪雨、部分地區農業與生態乾旱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增加、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以及北極海冰、雪蓋與永凍土的減少等,對自然和人類造成廣泛的損失和破壞。如果持續目前趨勢,地球的許多地方將在十幾年內變得無法居住。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所發布的2023氣候危機報告指出,氣候變遷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嚴重,除非在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全球暖化幅度將可能在21世紀超過1.5℃及2.0℃。

1.5℃和2.0℃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0.5℃的升溫,這意味著氣候風險將至少惡化兩倍。如果上升超過1.5℃,將造成大範圍的乾旱、數十億人缺水、熱浪和水平面上升。當上升2.0℃時,全球的小島嶼和低窪沿海地區將面臨淹沒。

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聯合國估計,全球均溫每升高 1℃,水資源就減少 20%。氣候變遷導致許多地方的水資源供應減少,也導致供水日益不穩定、難以預測;極端的降雨模式,乾旱和洪水更加頻繁和嚴重。2001年至2018 年,近3/4的天災都和水有關。

聯合國估計,照目前的趨勢,2030年全球近半人口將面臨嚴重缺水壓力,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2050年城市缺水人口將是2016年的兩倍。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將使2400萬至7億人被迫遷移;嚴重缺水地區可能爆發搶水衝突。

氣候變遷對陸地、淡水、冰凍圈、沿海和海洋生態系造成的重大破壞和損失,越來越不可逆。目前全球大約有 100 萬個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危機。如果溫度上升1.5℃,高達14%的陸上物種將面臨絕種,90%的珊瑚礁將消失。如果上升2℃,影響程度將分別增至18%及99%。

氣候變遷帶來更頻繁、更強烈的熱浪和野火,導致空氣品質惡化,危害健康及生態系統。燃料燃燒發電、家庭取暖、發動汽車引擎,以及油漆、清潔劑、溶劑等等,也都是污染源。聯合國資料顯示,每年有700萬人死於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疾病。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氣候變遷影響全球的糧食安全。研究指出,世界主要商品作物產量下降 7% 的糧食衝擊之發生率,在25年內將增加三倍;2030年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將受影響;2050 年世界蔬菜供應量可能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全球氣候變遷正面臨不可逆的臨界點。報告指出,目前全球預估約有33-36億人生活在極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使數百萬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以及飲用水安全性下降。

2010-2020年間與極低脆弱性的地區相比,高度脆弱地區因洪水、乾旱、風暴造成的人類死亡高出15倍。聯合國警示,持續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加劇全球暖化,估計近期就會達到升溫1.5°C。每一次全球增溫都會加劇多重危害和併發危害。

雖然未來的變化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轉的,但是,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C是可能做到的。在未來七年內,立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是深度、快速和持續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淨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約 45%,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接軌國際淨零碳排趨勢,行政院環保署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成立「氣候變遷局」,從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響應全球氣候行動。

減少碳足跡個人可以做的四件事

  1. 多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共乘,平時多步行或騎腳踏車。交通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一。

  2. 減少塑膠製品使用,多利用環保袋、環保杯,更可以保護海洋和生物免受害。塑膠生產的碳足跡佔全球碳排放量的6%,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碳排放量。

  3. 減少食物浪費並培養少肉多蔬的飲食習慣。牲畜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又以牛的碳足跡最大。植物蛋白質排放量又低於動物蛋白質。

  4. 降低物慾並重複運用產品。每一件衣服、每一項物品,在生產、運送的過程中都產生碳足跡。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