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老年人更樂於助人

全世界人口都步入老齡化,聯合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人口約有76億,其中60歲以上長者約有10億;預估到2050年,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年齡在65歲以上,初估至少15億人。

世界銀行數據亦顯示,日本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27%,排名世界第一,其次為義大利(23%)、德國(21%)、法國(20%)、英國(19%)。

台灣亦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6%;預估到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高達20%,平均每5人就有1位65歲以上長者。

因應全球人口的老齡化,聯合國於2021年提出健康老齡化行動十年,透過持續性發展目標和行動,提升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力、保護力,消除對年齡的歧見,確保每位長者都可以繼續發展、學習,可以長壽、健康、有尊嚴的生活。

《今日心理學》專家指出,「親社會行為」(又稱「利社會行為」)——有益於他人的行為,如捐助、分享、關心、支持、安慰、同理、合作等,對人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

這些助人的行為不僅有助於受益對象,也有助於提升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更可以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正是健康老齡化的關鍵因素。

英國伯明罕大學進行一項年齡特徵與親社會行為研究,實驗發現,老年人(55-84 歲)比年輕人(18-36 歲)更願意付出體力來幫助他人。

另一項實驗亦發現,雖然學習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當學習的事物可以使他人受益時,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善於學習;年輕人在使自己受益時學習更快。

針對最常見的助人行為—慈善捐款—的統計發現,老年人投入慈善捐款更多,更有動力為慈善事業努力和付出,而且比年輕人更慷慨,但也更有偏好。

相對於全球慈善捐助,老年人傾向於為自己的國家做慈善捐款,偏向幫助”自己人”。年輕人對其他國家和國際慈善捐款相對更關心,也更投入。

研究並發現,年齡與個人積極的特質有關,比如樂觀、自尊和道德感;個性會顯著影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與連結。

更長的壽命帶來了機會,不僅為老年人及其家人,也為整個社會。額外的數年為老年人提供了從事新活動的機會,包括進修、學習、新職業或長期被忽視的熱情。老年人還以多種方式為他們的家庭和社區做出貢獻。然而,這些機會和貢獻的程度取決一個重要的因素﹕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當人們能夠健康地度過這些額外的歲月,並且生活在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中,老年做自己珍視的事情,他們的能力與年輕人並無二致。

隨著全球老齡化愈來愈快速,各個年齡層之間需要更多的了解與尊重,彼此共融,相互共榮,一起打造美好的社會與生活。

 

「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聖經箴言16章31節)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