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無助」,告別「過去」很重要!

悲觀者會在每一個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主義者會在每一個困難中看到機會。——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心理學專家表示,當人反覆面對無法控制的壓力或痛苦的狀態時,會形成一種絕望的心態,即所謂的「習得的無助」。他們相信自己無法控制或改變情況,以致縱使有機會可以脫離苦難或改變他的處境,也鼓不起勇氣去做任何嘗試或努力。

最初的實驗是,研究人員把狗關在籠子裡面,裝上鞍具、電擊牠;然後狗可以通過碰觸槓桿來停止電擊。之後的實驗很殘忍的是,無論狗怎麼做都會被電擊到。再之後,在電擊之前會亮起訊號燈,狗開始學習燈亮了要怎樣去處理,找方法避開,但到後來,燈亮了,電擊來了,狗怎麼做都沒效。

之後就變成燈亮了,狗就開始很焦慮,因為怎麼做都沒效、都會被電擊、很痛;再到後來,燈亮了,沒有電擊,狗也不掙扎了,就放棄了,因為反正怎麼做都沒有用。這時候,即便沒有電擊,狗還是很焦慮、很痛、很難過。換言之,即使環境已經改變了,沒有電擊了,但是牠已經不想要有任何的動作了。

心理學專家指出,習得的無助通常始於童年,最常出現在長期的虐待關係裡。虐待不單僅是身體或言語的施暴,有時忽略也是一種虐待,貶低也是一種虐待,甚至操控也是一種虐待。當長期處在這種關係裏,沒有辦法逃走,也沒有辦法離開,無助啊,無奈啊,到最後就放棄。

經歷過習得的無助的人在面對無法控制的事件時,就會失去動力,覺得怎麼做、怎麼努力也沒用。

一位A小姐,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被媽媽要求煮飯給哥哥妹妹吃,還要洗衣服、打掃家裡,一個人做所有的家事。長大後,哥哥不務正業、愛賭博,經常向家裡要錢,父母沒錢就向她拿,她不想拿錢供哥哥賭博,媽媽就指責她,日常就在這樣的循環中。雖然曾經想過要改變這狀況,但最後覺得都沒有用、也就放棄掙扎了,反正就是會一直這樣子。

A小姐心裡很苦,很想逃離開家,於是選擇和男友同居,未料同居人有酗酒問題、會施暴,於是又搬回家裡。當她接受心理諮商時,整個人很憂鬱,也不覺得可以做什麼改變。心理諮商師表示,A小姐的關鍵因素是,她沒有辦法接受和家人劃清界線,也沒有辦法接受不給哥哥錢,她認為說,只要哥哥不跟家人鬧就好了,反正爸爸媽媽也只能這樣。

她很痛苦、很無助、很無奈,但就是不願意跳脫,也不覺得可能跳脫。其實她是可以跳脫她的處境,因為她是一個經濟獨立的女性,有工作能力可以賺錢養活自己,但是,她寧可繼續拿錢給家人,也不敢嘗試離開原生家庭的可能性。

心理諮商師表示,事實上,A小姐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跟父母、跟家人劃定界線。她要先確定自己到底要什麼,然後和爸爸媽媽說清楚講明白,例如我一個月給你們多少錢,這是提供你們花的,至於要把錢給誰,我不管,我就是給你們多少錢、我要搬出去住,養活我自己,把自己照顧好。

這個過程也許不會太容易,也不見得可以完全解脫,因為有可能爸爸媽媽還是會跟她要錢,但終究是有一條路可以走,但是A小姐完全不願嘗試或努力。

習得的無助的人可能掙脫心靈的枷鎖嗎?心理諮商師說,可以的,但很漫長。或許她繼續悲情下去,直到有一天,真的太痛了、太苦了,承受不了了,這時候,危機也是轉機。當人在面臨巨大的危機時,會激發出及突破自己的潛能,相信過去所不相信的,如此,將有可能自動走出習得的無助的困境。如同基督徒所深刻認知及體會的,人的盡頭就是上帝的起頭。

每個人內心深層可能有許多房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把每個房間打開來,許多問題是隱而未現,可能是知道的,也可能隱藏的太深了,當遇到負面的環境或狀況,就會浮現出來。

「習得的無助」的影響很廣泛,包括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生活的各層面,也會增加壓力、沮喪、自卑和憂鬱的風險。改變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將有幫助克服無助感,包括用更積極和正向的思想和行為代替。

定義「習得的無助」而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後來發展了一個正向的心理概念,鼓勵人們通過建設性的方式向自己解釋事件並發展積極的內在對話,將有助擺脫無助的循環。感恩和寬恕,是處理過去及走向自由的幸福之路。

“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聖經 詩篇147:3
“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聖經 以西結書34:16

延伸閱讀:

分享:
FB留言

延伸閱讀